世良情感网

俄乌之战,最大的成果不是拖垮了俄罗斯,也不是打残了乌克兰,更不是美国大赚特赚了,

俄乌之战,最大的成果不是拖垮了俄罗斯,也不是打残了乌克兰,更不是美国大赚特赚了,而是让德国找到了强军突破的借口。

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德国的军事实力“相比于其他国家实在太差了”,必须把德军打造成“欧洲最强常规军队”。

这话乍一听有点突然,但背后藏着德国憋了几十年的心思。

二战后,德国被绑上了“和平主义”的战车,军队规模一缩再缩,到2023年现役军人只剩18.1万,连冷战时期的零头都不到。

但俄乌战争的炮弹一落地,柏林的政客们突然发现,手里没枪杆子,连说话的底气都不足。

说白了,俄乌冲突就是德国的“军事觉醒剂”。

2022年战争爆发后,德国立刻掏出1000亿欧元设立特别国防基金,直接打破宪法里的“债务刹车”条款,把军费占GDP的比例从1.5%硬生生提到2%。

这笔钱怎么花?

买美国F-35战机、以色列无人机,给士兵换数字化装备,连雷达和卫星通信系统都得升级。

更绝的是,德国还在立陶宛搞了个永久性军事基地,派驻4800人的装甲旅,这可是二战后德国首次海外常驻军队。

有人可能要问,德国这么折腾,老百姓同意吗?

还真同意。

以前德国街头隔三差五就有反战游行,现在不一样了,俄乌战争让欧洲人突然意识到,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民调显示,近七成德国人支持增加军费,甚至有人主动去参加预备役训练,扛着枪在靶场练习射击。

这种心态转变,让德国政府有了足够的民意基础去推动军改。

但强军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

德国军队积弊太深了,2023年全球火力排名,德国陆军才排第25位,连波兰都不如。

装备老旧、采购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不过,德国工业底子还在。

亨索尔特公司以前一年就造几台雷达,现在产能翻了三倍,2025年预计年产20台,一半都送去了乌克兰。

莱茵金属更是放出话来,要开足马力生产装甲车,连火车制造厂都改成军工厂了。

德国这么拼命扩军,其实有更深层的算计。

一方面,它想摆脱“二战战败国”的标签,重新成为“正常国家”。

以前德国在国际事务中总缩手缩脚,现在借着俄乌战争,它不仅高调军援乌克兰,还频繁在北约东翼搞演习,摆明了要当欧洲防务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德国想借机推动欧洲战略自主。

默茨多次提到,欧洲不能再依赖美国的保护,得有自己的防务体系。

为此,德国拉着法国搞下一代战机研发,还加入“欧洲天空之盾”计划,联合采购防空系统。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德国经济现在是“泥菩萨过河”。

2022年GDP不增反降,2025年预计税收要减少812亿欧元,财政缺口超过330亿。

这么大的窟窿,钱从哪儿来?

要么加税,要么削减福利,不管怎么选都得得罪人。

更麻烦的是,德国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可军事装备、能源供应都还攥在人家手里。

就说F-35战机吧,德国一口气买了35架,花了几十亿欧元,这钱还是进了美国军工企业的腰包。

还有欧洲内部的猜忌。

德国突然变强,邻居们心里都犯嘀咕。

波兰、立陶宛虽然欢迎德国驻军,但私下里也担心“德意志战车”会不会再次失控。

法国更直接,马克龙公开质疑德国的军改方向,担心欧洲防务会被德国主导。

这种不信任,让德国的“欧洲防务支柱”计划处处碰壁。

不过,德国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俄乌战争撕开了欧洲安全的遮羞布,让德国看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强大的军队,再有钱也只是待宰的羔羊。

从设立特别基金到海外驻军,从扩军到军工转型,德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改写自己的历史。

不管是为了摆脱历史包袱,还是争夺欧洲话语权,这场强军之路都将深刻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你觉得德国这么拼命扩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