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欧盟可能正准备启用“反胁迫工具”,以试图阻止针对其出口商品的30%关税即将生效。
据报道,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欧盟成员国表示,若无法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支持对美国采取“反胁迫”措施。
“反胁迫工具”(ACI)于2023年设立,但欧盟此前从未使用过。
随着针对欧盟进口商品的30%关税威胁日益逼近,欧盟似乎正在考虑是否启用其“反胁迫工具”——该工具被称为应对贸易争端的“终极选项”。
欧盟外交官本周告诉路透社,若欧盟无法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达成贸易协议,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多个欧盟成员国正考虑针对美国采取“反胁迫”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限制美国供应商进入欧盟市场、将其排除在欧盟公共招标之外、对商品和服务实施进出口限制,以及限制外国对欧盟地区的直接投资。
随着特朗普与欧盟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启用这一被视为欧盟“贸易火箭炮”的工具的时机可能也即将到来。
目前的情况是,白宫表示,若在此前未能达成贸易协议,将于8月1日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30%的关税。白宫称这一截止日期是固定的,但也指出贸易谈判可能在该日期之后继续进行。
什么是“反胁迫工具”(ACI)?
特朗普多次指责欧盟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称欧盟在商品贸易中持续保持顺差,导致美欧关系陷入低谷。
欧盟理事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总额达1.68万亿欧元(约合1.97万亿美元)。尽管欧盟在商品贸易中保持顺差,但在与美国的服务贸易中却存在逆差。若将商品和服务贸易合并计算,欧盟去年的贸易顺差约为500亿欧元。
随着特朗普最新提出的30%关税威胁日益临近,欧盟正在考虑多种应对方案,包括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反制关税,以及启用其2023年设立但从未使用过的、潜在威力巨大的“反胁迫工具”(ACI)。
“反胁迫工具”旨在威慑第三方国家的任何“经济胁迫”行为。所谓“经济胁迫”,指的是第三方国家为改变欧盟政策而采取的“胁迫性”做法,这类做法可能损害欧盟的贸易和投资。
欧盟委员会表示,“反胁迫工具”的主要目标是“威慑”,但“如果第三方国家采取胁迫行为”,该工具将使欧盟能够做出回应,“可能通过对话和接触,必要时也会采取反制措施”。
这些反制措施的目的“始终是促使胁迫行为停止”,其范围可能超出报复性反制关税,还包括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限制,以及对知识产权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
据报道,反胁迫措施还可能使欧盟限制美国供应商进入欧盟市场,尤其是公共采购领域,以及限制美国供应商在欧盟销售食品和化学品。
此外,这些措施可能影响美国与欧盟存在贸易顺差的服务领域,包括亚马逊、微软、网飞或优步等数字服务提供商的服务。
欧盟委员会指出,欧盟的反制措施必须“与所应对的损害程度相称,且具有针对性和临时性”,只要感知到的胁迫行为持续存在,这些措施就将适用。
欧盟委员会采取行动需要时间:首先要调查可能的胁迫案例,然后请成员国确认调查结果。之后,需要获得合格多数(27个成员国中至少15个)支持才能通过“反胁迫工具”的反制措施。甚至在措施实施前,欧盟委员会还将与被视为实施胁迫行为的一方举行会谈,试图解决争端。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已请求欧盟委员会进一步置评,目前正在等待回应。
“贸易火箭炮”:最后的手段
欧盟正与美国进行最后一刻的谈判,以期达成贸易协议。欧盟的目标是达成基准关税为10%的协议,并保护汽车、农业、机械和航空航天等关键产业。
欧亚集团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尽管欧盟可以接受10%的基准关税,只要附带豁免和配额以保护欧盟主要产业,但如果互惠关税超过15%,欧盟可能会采取一些反制措施。”
“欧盟认为,特朗普威胁将关税提高三倍只是一种谈判策略,而非最终结果。即便如此,欧盟将威胁对价值高达1160亿欧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制关税,并利用其他贸易措施——包括其强大的‘反胁迫工具’(该工具可能针对美国的服务出口)——以促使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
欧亚集团的穆杰塔巴・拉赫曼、埃姆雷・佩克尔和克莱顿・艾伦指出,启用“反胁迫工具”可被视为一种“贸易火箭炮”,是最后的手段。
他们表示:“尽管法国、西班牙和其他一些欧盟成员国将主张对特朗普的关税采取强硬反制,但欧盟委员会最初可能会重点对美国商品征收更多关税。”
他们总结道,若局势恶化至欧亚集团所描述的10%“贸易战”情景,布鲁塞尔可能会采取强硬措施,例如“出口管制/关税、公共采购限制,以及/或对美国服务出口的处罚”,而启用“反胁迫工具”这一“贸易火箭炮”将是最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