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来了,人形机器人将在这里加速进化

潮新闻记者丁珊通讯员陈冰欣顾剑卜欣

港,是口岸和枢纽,连接着全球资源要素流通网络。人工智能时代,谁能成为具身智能的创新之港?

钱塘江畔,铜鉴湖旁,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雏形初具。7月22日,在杭州市西湖区,随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项目、双浦室内外一体化机器人测试训练场共建项目、中试基地公共运营平台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的模样越来越清晰。

目光南移,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地处西湖区“南启”主战场。“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着力构建‘1+3+1’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生态,即建设一个中试基地、串联三大驱动平台、形成一个产业引擎,将由西湖区联合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体化规划运营。”西湖区经信局局长丁琦伟介绍。

逐一解构。以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为第一个“1”,是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暨应用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双浦机器人测试训练场等“3”大驱动平台的串联者。以这个“1”为核心,西湖区将打造长三角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准生标准制定地、实景训练首选地”。

中试,作为首创、颠覆性、前沿等原创技术进入市场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迈过“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第一个驱动平台,就是中试验证平台暨应用推广服务中心。走入云栖小镇,这个总投资1.6亿元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装修中。该项目正对标时间节点加速“跑”:8月下旬完成核心关键设备入场、9月实现挂牌运营。项目由西湖区联合五八智能共建,将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进程,重点解决“造得出、造得稳、造得好”的问题。

第二个驱动平台,定位于检测。目前,机器人进入市场并不需要进行强制的准入认证,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检测与评定必将由“松”入“紧”,未来每一台机器人可能都要有“准生证”。当天签约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就是致力于打造准生标准制定地。

背后的团队来头不小,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云创集团负责运营,基于中国CR认证(ChinaRobotCertification)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打开市场,该体系已占全国70%市场份额。预计到2027年,该中心将完成机器人检测300台以上,联合100家以上机器人企业共筑行业标准,构建国家标准+地方实践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从“土里土气”,迈向“科里科气”。位于西湖区南部的双浦镇,此前的关键词是沃野丰穰、和美乡村,如今它正在追逐人工智能的风口。凭借“山水林田湖路村”的丰富自然条件,双浦镇正成为机器人场景训练的绝佳试验场。而场景训练,又是提升机器人产品成熟度和应用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今天签约的双浦室内外一体化机器人测试训练场共建项目,则是第三个驱动平台,将联动石山下矿坑公园4600平方米、周边1500亩多样化环境打造测试训练场。计划到2025年底,将搭建室内训练场2000平方米,承接智能机器人实训200台以上,“我们将为农业巡检、山地救援、养老陪护等各类机器人,打造真实、可控、可重复的验证场景,确保在多样化条件下的性能评估与优化。”双浦镇有关负责人说。

在支撑保障上,西湖区将定制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和制定需求清单,定期举办“西湖链链看”等对接会,推动技术供应与产品市场精准匹配。今年下半年,西湖区将进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力测试全国锦标赛”、产业对接会等赛会活动,打造集“研、产、赛、展”四位一体的全球机器人创新地标。

“这3大驱动平台,涵盖科技成果的试制孵化、国家标准的权威认证、千亩场地的实景测试,将构建覆盖机器人产品从0到1、从1到100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最终打造‘1’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赛道主引擎。”西湖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7年底,可拉动机器人行业产值超100亿元、区内机器人企业总数达100家以上。西湖区正力争成为杭州乃至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和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