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比赛没拿到第一,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呀?”“你是想用红色表达愤怒的情绪吗?”7月20日下午,绥宁县新华书店内彩笔飞舞、笑语盈盈,该县“爱在我家”讲师团刘丽霞老师正引导20组亲子家庭开展“色彩心情・亲子共绘”活动。
这场活动源于该县江口园社区有居民反映“孩子假期易闹情绪”的问题。近年来,绥宁县妇联创新打造“爱在我家”家庭教育品牌,通过开展“定制课”,以点单方式按群众所需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送到村、社区,让6万余个家庭在“定制化”服务中收获成长。
按需“配菜”:让教育服务精准抵达心田
“初三孩子压力大,家长该怎么陪伴?”“周末想带娃长见识,却不知去哪儿?”今年5月,针对初三家长的焦虑,讲师团派出学霸妈妈袁丽敏讲师走进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思源学校,从心态调节、复习策略到家庭环境营造,用案例解析科学陪伴之道;面对城镇家长对高质量亲子活动的渴求,“爱在我家”讲师团队设计了“跟着作家走绥宁”系列活动,邀请全国儿童文学家龙章辉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大团侗寨,在鼓楼讲解中触摸侗族文化,在“挤油尖”“骑高脚马”等传统游戏中拉近亲子距离。
不仅通过“群众点单、妇联派单、讲师接单、家庭评单”机制,县妇联还联动村妇联开展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精准捕捉教育痛点。今年暑期来临前,唐家坊镇唐家坊村占比60%的留守儿童监护难题浮出水面。该县妇联挂职副主席杨熙彤主动接过任务,带着精心设计的PPT和安全知识手册,用“有奖竞答”“情景模拟”等方式,把防溺水、防拐骗等知识变成了孩子们爱听的“安全儿歌”,还手把手教老人如何通过视频电话与在外父母沟通孩子近况。课后,72岁的留守老人李奶奶感慨道:“以前娃跑河边我只会吼,现在终于放心一些了!”
扎根“土壤”:让教育之花绽放在村寨院落
绥宁县17个乡镇、235个村(社区)星罗棋布,村寨分散、交通不便曾是教育服务覆盖的难题。为此,县妇联构建“县-乡-村”三级阵地网络,将祠堂、农家院落、风雨桥变为“流动课堂”。
“爱在我家”讲师团这支扎根基层的队伍,既有法律、心理专业的30余名骨干讲师,也有“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退休教师杨焕言用苗语讲解“隔代教育技巧”,深受苗族老人欢迎;村医贺源结合卫生知识普及儿童营养需求,改变了多少爷爷奶奶辈的喂养习惯……他们的课不讲大道理,专解“老人带娃如何配合学校”“孩子挑食怎么办”等实在问题,让农村家长听得进、用得上。
另外,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绥宁县组建400余个志愿者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认亲”,他们带着孩子去县城图书馆“打卡”,在田间地头开展“自然课堂”,用视频连线帮孩子与父母“云团聚”。
该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肖菊容结对帮扶的小军(化名),曾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而性格孤僻,甚至出现“烧东西”等过激行为。肖菊容时常上门送书、讲励志故事、陪他爬山、倾听他的烦恼,还联系上小军母亲,劝说她回乡就业。如今的小军已成为班级“阅读之星”,成绩跃居中上游。
机制“护航”:让教育暖流持续涌动
为让“定制服务”不流于形式,绥宁县打出“机制组合拳”。建立“培训+激励”双机制,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员培训,212人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成为常驻各村的“教育顾问”;联合学校、社工组织推行“积分制”管理,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兑换图书、体检券,激发参与热情。积极协调实现多方高效“联动”,联合教育局直联学校校长,由校方统筹场地、组织家长,避免多头对接,显著提升活动组织效率和执行力度;依托村妇联收集需求,用“院落课堂”送课上门;将家庭教育与“利剑护蕾”“禁毒宣传”“防溺水安全教育”等融合,实现“一课双效”。
据统计,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全县开展线下家长课堂420余场、亲子阅读300余场、户外活动80余场,覆盖6万余户家庭,满意度达98%;2025年省重点民生实事“向阳花”行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中,绥宁县仅3个月就完成81场精品课程,覆盖家长3353人,线上惠及近3万人,满意度达99%。
绥宁妇联的“定制化”家庭教育服务让家长们明白,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多一点陪伴、多一些方法,孩子就能飞得更高。这场始于需求、成于创新的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浇灌出希望之花。(曾彥菲黄开龙刘晓芹贺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