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为啥输给日本队?张茹毫不客气说出心里话,说得实在。 2025年女篮亚洲杯,本该是中国女篮在家门口的一场加冕典礼,她们是卫冕冠军,手握与韩国队并列的12座奖杯,只要再赢一次,就能独享亚洲篮坛的头把交椅。 比赛一开场,那支在小组赛磕磕绊绊、靠附加赛才惊险晋级的日本女篮,其外线火力就完全不讲道理。 真正的崩盘发生在第三节,易边再战的中国女篮仿佛集体断电,进攻端频频打铁,陷入了长达数分钟的得分荒。 反观日本队,依旧保持着高效的进攻,她们抓住机会打出一波17比6的攻击波,瞬间将分差拉开到9分。 这一节,中国队单节仅得到可怜的14分,以65比73落后进入末节。这短短10分钟的迷失,为最终的败局埋下了最沉的伏笔。 决胜时刻,中国队祭出张子宇和韩旭的“双塔”阵容,试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从内线打开局面。 开局连得5分,分差一度缩小到3分,希望的火苗重新燃起。但日本队的反击同样致命,宫泽夕贵两记冷血的三分球,再次将领先优势扩大,也彻底扑灭了中国队的追分势头。 中国队虽然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限制对手的外线投射,最终以81比90遗憾落败,只能在自己的主场,目送对手昂首挺进决赛。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主力锋线张茹赛后也毫不讳言:“中间出问题了,没按计划打。田中心比往常更好,但我们准备困难不充分。” 这番话,说得坦诚,也一针见血,顶着“必须卫冕”的巨大期望,姑娘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想赢怕输”的心态在场上暴露无遗:进攻时犹豫,该出手的空位投不进。 防守时脚步僵硬,轮转换位总是慢半拍。特别是近十年面对日本队输多赢少,这种潜意识里的“恐日症”恐怕依旧存在,即使纸面实力占优,也无法完全放开手脚。 进一步看,战术层面的僵化和执行力的缺失更为致命,日本队用三分球赢下了比赛,这早已是她们的看家本领,可中国队的应对却显得苍白无力。 全场三分球23投仅6中,命中率低得可怜,第四节追分的关键时刻,杨舒予等人错失的空位三分更是扼腕。 防守端,面对日本队娴熟的无球跑动和挡拆,我们的防守轮转漏洞百出,给了对手太多轻松出手的机会。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对方外线手感已经烫得发紫的情况下,教练组的临场调整似乎并未奏效,既没有看到更具压迫性的针对性布防,也未能有效切断对方的传球路线,几乎是眼睁睁看着对手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张茹提到的“没按计划打”,恐怕不只是球员的执行问题,也暴露了整个团队在逆风局下的应变能力不足。 对对手的评估显然也存在偏差。一个“比往常更好”的田中心,就彻底打乱了中国队的防守部署。这说明赛前的预案,没有充分考虑到对手核心球员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篮球比赛本就充满变数,如果总指望对手按“正常水平”发挥,那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一场失利并不能否定一切。正如张茹所说,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需要好好总结。这支中国女篮还很年轻,在自家门口摔的这一跤虽然疼,却也未必是坏事。 它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卫冕冠军光环下的所有问题,关键球能力、外线投射的稳定性、以及面对不同风格对手时的战术储备和调整能力。 从客观实力看,中国队的内线优势依然是亚洲独一档的存在,如果心态调整到位,战术准备更充分,再次交手,胜负依然难料。 接下来与韩国队的三四名决赛,既是荣誉之战,也是一次宝贵的心理重建机会,你认为这支天赋满满的球队,到底要从这场家门口的惨痛失利中学到什么,才能真正磨掉心魔,重返亚洲之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