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李自成席卷中原,无人可用的崇祯突然想起,监狱里还关着一个能打的名将,此人当年可是擒获了“闯王”高迎祥。 这个名将是孙传庭,此时的他已被崇祯下狱关押了三年。 没人知道,孙传庭入狱前,刚把陕西的农民军打得只剩李自成一股残部。 1636年,他任陕西巡抚,带着刚招募的秦军,在黑水峪设伏,一仗就活捉了自称“闯王”的高迎祥,押解北京处死。 那时候的农民军,提到孙传庭的名字就发怵,他亲手制定的“屯田练兵”策,让陕西粮仓渐满,秦军成了明末少有的劲旅。 可这战功没换来嘉奖,反倒引来了猜忌。 崇祯十年,杨嗣昌主张“四正六隅”围剿农民军,要孙传庭出兵配合。 孙传庭却上书说:“秦军刚打完硬仗,需休整补给,且李自成已遁入商洛山,盲目追击必中埋伏。” 杨嗣昌在崇祯面前诋毁他“拥兵自重”,崇祯本就多疑,见他不遵诏令,当场拍了龙案。 次年孙传庭又因反对加征军饷与杨嗣昌争执,崇祯怒不可遏:“你眼里还有朕吗?” 一道圣旨就把他扔进了天牢,一关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孙传庭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听着墙外传来的战报一次次心凉。 他听说杨嗣昌围剿失败自杀了,听说李自成从商洛山杀出来,在河南开仓放粮,灾民纷纷投奔,队伍扩到几十万;听说卢象升战死巨鹿,洪承畴降了清军,明朝能打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中原大地早已糜烂。 他攥着生锈的镣铐,指甲深深嵌进掌心——那些他当年拼死保住的城池,正一个个落入李自成手中。 1642年秋,崇祯亲自到监狱提人。 看着眼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孙传庭,崇祯难得放软了语气:“传庭,朕知你受了委屈,如今闯贼势大,陕西危在旦夕,非你不能救。” 孙传庭望着这位眉头紧锁的皇帝,三年牢狱磨掉了他的锐气,却没磨掉那份忠勇,他叩首道:“臣愿往,但求陛下给臣粮草、兵权,容臣整军备战。” 可此时的明朝,早已是油尽灯枯。 国库空空,崇祯只给了他“督师陕西”的空头衔,粮草要他自己在陕西筹,兵源要他从残兵里凑。 孙传庭回到陕西,看着当年亲手训练的秦军早已溃散,只能临时招募灾民入伍,用仅有的存粮勉强支撑。 他夜里对着地图叹气,当年他能赢高迎祥,靠的是充足的粮草、精锐的士兵和朝廷的支持;如今他手里只有一群没经过训练的新兵,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 李自成也听说了孙传庭出狱的消息,派人送信嘲讽:“当年你能擒高迎祥,如今我拥兵百万,你还能奈我何?” 孙传庭没回信,只是加紧练兵。 他知道这是明朝最后的机会,也是他自己的机会。 1643年,他带着拼凑的十万大军出潼关,想与李自成决战。 出发前,他给儿子写了封信:“若我战死,不必寻尸,保家卫国,死得其所。” 可战局早已不由他掌控。崇祯急着要战功,连下圣旨催他进军;军中缺粮,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李自成则以逸待劳,在郏县设下埋伏。 一仗下来,秦军大败,孙传庭率残兵突围,在潼关战死。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却怀疑他“畏战潜逃”,竟不给抚恤。 后来有人说,孙传庭死时,手里还攥着那份当年擒获高迎祥的捷报。 他用一生忠勇对抗农民军,却没能敌过朝廷的猜忌和时运的衰败。 如果崇祯没有将他下狱三年,如果能给他充足的粮草和信任,明末的局势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可历史没有如果,这位能打的名将,终究成了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抹悲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