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夸克的AI医疗大模型... 今天下午参加了夸克的健康大模型交流会,听完之后脑子里一直转着几个点,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先说说我的感受,AI在医疗领域的探索,真的让人觉得既兴奋又有点不安;夸克这次聊了很多健康大模型的进展,比如:怎么通过AI帮医生分担重复性工作、怎么帮患者更精准地获取信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举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痤疮治疗方案的调整,另一个,关于激素类药物使用的争议。 这两个案例里,夸克的模型不仅给出了用药建议,还考虑了皮肤屏障修复、心理疏导,这些医生才会关注的细节,听着听着,我就在想,如果模型能结合图片诊断,会不会比现在很多线下挂号排队的流程更高效? 不过说实话,我更感兴趣他们提到的一个问题:AI的回答再专业,也取代不了医生的「共情能力」。 比如:精神科患者可能会隐瞒病情,AI能通过数据脱敏学习规律,但真的能理解一个人极度焦虑时的情绪吗?夸克的赵老师说他们正在研究多模态交互,比如,通过表情识别判断用户状态,但我觉得,这至少得再等一两年才能看到成果。 我自己试了试夸克的AI健康大模型能力,随便搜了个「感冒了怎么办?」。结果,页面跳出来的内容,比我想象中扎实多了。 列了退烧药、止咳药的推荐剂量,还标注了「儿童慎用」「孕妇禁用」的提醒,甚至,附了国家卫健委的科普链接。 这种「专业+透明」的组合拳,让我突然意识到:医疗AI的硬伤不是技术,而是用户信任。 会议,最后有个提问环节,有人问夸克的商业模式。赵老师说,他们现在不考虑To C端的商业化,先把用户需求解决好再说。 这话听着有点理想主义,但仔细想想,医疗这种高敏感领域,急着赚钱反而容易翻车;夸克现在押宝的是To B端的数字化服务,比如:帮基层医院做分级诊疗,这个方向倒是挺务实。 回来路上,我一直在想:AI能帮医生省下多少时间?如果一个系统能让90%的轻症患者在线问诊,那线下医院是不是能腾出更多资源给重症患者? 但反过来,如果AI把门槛降得太低,会不会,让更多人忽视线下诊疗的必要性?这些,问题夸克没给出答案,但恰恰是这些未解的难题,才让这场技术革命显得更有意思。 最后插个题外话,夸克健康大模型工作人员团队里,有一半是医生出身,这让我对他们的产品多了一份信任;毕竟医疗AI再聪明,也得有人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校准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