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2天后,石破茂决定辞职,日本新首相冒头,对华态度很强硬 这场政治震荡源于2025年7月21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此次改选125席(含补选),执政的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联盟若要保持在参议院过半优势。 至少需拿下50席,然而多家媒体和民调机构一致显示,自公联盟连40席都难以保住。 这直接导致政权根基动摇,参众两院“双少数”的局面使得石破茂政府失去了推进任何重大议程的能力,在野党趁势攻击,自民党内的不满声也迅速集中爆发。 民意方面同样雪崩式下滑,最新民调显示,石破内阁支持率跌至22.9%,创下历史新低,不支持率高达65.8%。 面对空前压力,石破茂即便表态“希望继续带领政府避免混乱”,也显得无力回天,石破茂之所以迟迟未辞,是因为他希望争取一点时间,看看是否能重新凝聚党内信任。 但显然,局势早已脱轨,在年轻议员掀起签名逼宫、地方党部公开要求其下台的双重夹击下,石破茂别无选择。 他的离场,表面上是个人意志的妥协,实则是自民党内部温和路线的一次挫败。 石破的执政风格一向注重妥协与平衡,但此次选举的惨败暴露了其对民意的回应迟缓,对党内丑闻的处理乏力,以及对经济危机的应对不足。 辞职不仅意味着权力更替,更宣告了“石破路线”的阶段性终结。 接下来,自民党势必要在内部重构权力,推出更具强势姿态的领袖,以稳住选情、重新塑造执政形象。 在混乱的政局中,一位久未出场的政治人物再次站上聚光灯下,高市早苗。 作为前经济安保大臣,高市是安倍晋三内阁时期的重要骨干,政治立场鲜明,是党内典型的右翼鹰派代表。 她与美国关系密切,公开表达对日美军事同盟的支持,在国内强调“日本必须重新拿回强势姿态”,在外交上强调“对中国不应妥协”。 她曾多次在媒体上表示,台湾问题已成为日本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并主张在台海局势紧张时“与美国联手应对”,甚至称“有必要时可考虑对冲军事能力”。 最具争议的,是她多次表示一旦出任首相,将考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种言论无疑将加剧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历史矛盾,也为地区稳定埋下不确定性。 石破茂的辞职不仅是一个人政治命运的终结,更可能成为日本右倾势力重新掌控政局的契机。 高市早苗虽然尚未成为首相,但她的上升势头清晰可见,而一旦她当选,中日关系势必将迎来新的考验。 对我国而言,应对这种变化需要理性与策略并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更应积极展开舆论、经贸、民间多层次沟通,防止误判升级。 毕竟,日本的政局更迭不只是内政调整,也会在亚太区域安全格局中激起涟漪。 石破茂时代虽谈不上“亲中”,但至少维持了一种战略模糊与低调接触,然而,新的政权上台,特别是若由高市早苗主政,则对中日关系将构成冲击。 短期风险,台问题或被政治操作,成为新政府提升支持率的工具,日美同盟架构可能强化对华军事施压,中日军事互信进一步下降。 长期趋势,中日之间的战略互信将更加稀薄,外交沟通成本大幅上升,双边关系将进入一种“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长期结构。 日本可能在区域议题上更频繁挑战我国立场,从历史叙事到海域争端,摩擦或将常态化,石破茂的辞职固然令人惋惜,但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政局“右转化”趋势的集中体现。 从安倍晋三以来,保守、强势、民族主义色彩越来越强的政治氛围早已在蔓延,此次换届,若再由高市等右翼势力掌舵,其结果将是日本政治进一步脱“战后和平宪政”框架。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右倾并非完全出自政客操盘,而是社会内部多重矛盾(通胀、老龄化、国际定位焦虑)长期累积的结果。 在全球秩序变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在寻找“再定位”,这才是背后更深层的驱动,面对日本政坛的可能右转,我国应避免陷入情绪反应与被动防守,而应主动布局、冷静因应。 总之,日本此次政权更替只是序章,未来政局走向、中日互动关系仍处在变数交织期。 保持清醒、提前应对,是我们在这场博弈中立于不败的关键,现在,风正在转,聪明的人要学会看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