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中,华野炊事员挑着包子,误入敌人阵地,可他却不慌,还高声大喊:“国军兄弟,饿坏了吧?解放军让我送包子来了!” 1949 年 1 月 10 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开了场庆功会。 会上,陈毅司令员拉住一个中年炊事员的手,直夸:“老崔啊,你这一担子包子,顶得上一个加强连!” 这个炊事员叫崔良元。他用 36 个肉包子,俘虏了 108 名国军士兵。这事在全军传开,成了人人念叨的佳话。 这故事发生在 1948 年 12 月23 日。华野三纵七师炊事班班长崔良元,挑着两筐刚出锅的肉包子,往前沿阵地走。 崔良元 43 岁,参军前在山东沂蒙当伙夫。他棉裤膝盖上,还沾着昨夜和面团时溅的面粉。 通讯员小李跟在旁边,说:“班长,雾太大,要不歇会儿?” 崔良元咬着牙说:“前线的同志啃了三天冻窝头,今天说啥也得让他们吃上热乎的。” 两人接着往前走,没注意脚下的战壕变了样。那是国民党军的制式梯形战壕 —— 他们闯进了杜聿明兵团第 72 军的防区。 崔良元正跟小李讲老家过年蒸包子的规矩,后腰突然被硬东西顶住。是枪口。 “口令!” 国军士兵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狠劲。 崔良元这才发现,周围影影绰绰全是端着枪的国军。离得最近的一个,正用刀挑开蒸笼布,眼睛直勾勾盯着里面的包子。 崔良元提高了嗓门,说道:“老总,别动火!咱们都是穷苦人,大冷天的,先吃口热包子,有话慢慢说?” 他掀开另一筐包子,热气裹着肉香一下子散开来。 十几个国军士兵忍不住围了过来。他们枪托上系着红绸子,那是淮海战役前蒋介石亲自发的 “荣誉部队” 标志,在风里飘来飘去。 崔良元拿起一个包子,掰开。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滴。 他说:“弟兄们,这包子是解放军首长特意让我送来的。你们杜长官的飞机投了多少粮食?听说前天阵地上落了十箱饼干,全被当官的用车拉走了?” 人群里有人低低地骂了起来。一个士兵突然喊:“他娘的,昨天我亲眼见营长用汽油烧抢馒头的士兵的手!” 一个国军连长端着枪挤进来。 崔良元递过一个包子,说:“长官,尝尝?解放军的包子管够。不像你们这儿,当官的吃罐头,当兵的只能啃树皮。” 连长的嘴不自觉动了动,显然有些心动了,可刀还指着崔良元的胸口。 这时候,远处传来飞机引擎声。士兵们都抬头看。三架运输机从云里钻出来,却啥东西都没投。 连长突然吼起来:“都退后!这是共军的圈套!” 他扣扳机的瞬间,崔良元一把抓住枪管往上抬。子弹擦着小李的头皮飞了过去。 紧接着,崔良元右手伸到连长腰上,抢下手枪。左手又从旁边士兵腰上扯下一枚手榴弹。 “想活命的听着!” 崔良元一边说着,一边拉开手榴弹保险栓。 他接着喊:“解放军优待俘虏,缴枪的每人发三块大洋当路费!你们被围了二十天,援军在哪儿?空投的粮食在哪儿?” 他一脚踢开脚边的铁皮饭盒,里面的草根和棉絮露了出来。 “看看你们吃的啥?再看看我们的包子!” 人群里有人小声念叨:“我老家在河南,家里还有老娘……” 这话刚落,一个士兵 “扑通” 跪下,喊:“长官,我不想饿死在这儿!” 更多的人开始用枪托磕地面。这是国军士兵约定好的投降信号。 知道这时,连长的枪口慢慢垂了下来。 崔良元押着 108 个俘虏回到华野阵地时,前沿指挥所里炸开了锅。 团长韩大河盯着花名册,直摇头:“72 军 346 团 2 营 5 连,这可是黄百韬兵团的嫡系啊!” 卫生员给俘虏发馒头,一个国军士兵突然哭了,说:“长官,我三天没见过粮食粒了,昨天还吃了战友的皮带……” 在俘虏营,崔良元亲眼看见国军士兵用冻僵的手捧着热粥,眼泪掉在碗里。 这些士兵平均年龄不到 20 岁,好多人连枪都没摸熟。 政委宣布要发路费时,一个河南籍的士兵 “扑通” 跪下,求道:“长官,能给俺娘捎句话不?就说她儿子不是反动派……” 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华野。 后来的陈官庄战役,解放军前沿阵地每天都冒烟,蒸馒头的香味顺着风飘到国军阵地。 被俘的国军士兵后来回忆:“每次闻到馒头味,战壕里就有人哭。当官的开枪也拦不住,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咽口水。”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崔良元的 “包子战术” 被写进了华东野战军《瓦解敌军手册》。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炊事员把馒头送到长江边。对岸的国军士兵,居然自己划着竹筏送投降的人过来。 这种 “心理战” 的效果,连粟裕大将都感叹:“有时候,蒸笼比大炮还管用。” 1955 年授衔仪式上,崔良元作为支前模范代表被请去观礼。 他看到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摆着那根扁担,这位快五十的老人忍不住哭了,说:“当年要是少蒸两个包子,说不定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淮海战役能赢,就是因为有无数像崔良元这样的人,用智慧和勇气拼出来的。这场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背后的这些故事,值得一直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