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7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山区视察时,发现有个老汉始终蹲着,十分纳闷,地方干

1977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山区视察时,发现有个老汉始终蹲着,十分纳闷,地方干部解释:“他太穷没裤子穿,不敢起来!” 万里这个人,之前在铁路系统搞整顿出了名,大家都叫他 “火车正点万里行” 书记,做事向来果断。可面对眼前这贫困的景象,他心里被狠狠撞了一下。 当时是 11 月,他走进金寨县的燕子河公社,接下来看到的场景,更让他心里发酸。 一进茅草屋,就见灶台边缩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旁边稻草堆里,两个十四五岁的姑娘像被吓到似的,只露出两只眼睛瞅着外面。 跟在一旁的公社干部老张,头低着,声音带着哭腔对万里说:“书记,这家人是真穷,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啊。” 万里蹲下身,看到老人的裤子补丁叠着补丁,裤管都磨得发亮。 更让他吃惊的是,两个姑娘的草席下面,就藏着一条破旧的蓝布裤,这竟是全家唯一能穿出去的衣服。 老人声音发颤地说,他们祖孙三个,就靠这条裤子轮流换着穿出门领粮食。昨天大妞去公社领救济粮,回来时摔了一跤,裤子膝盖都磨破了。 他边说边从灶台底下拿出个破罐子,里面就装着半碗发黑的地瓜糊。 万里听着,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他想起金寨县革命纪念馆里,那块刻着十万烈士名字的石碑。 也想起洪学智将军讲过的 “金寨母亲送子参军” 的故事。这些为新中国立过功、流过血的老区百姓,解放都 28 年了,居然连条裤子都穿不上,万里心里又疼又觉得有责任。 之后的三天,万里把燕子河公社的 12 个生产队都走了个遍。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的贫困样子都让他心里像被刀割一样。 王大娘家,土炕上一家六口挤在一床露着棉絮的破被子里,三个孩子光膀子在灶台边烤火。 李老汉家,茅草棚被雪压塌了一半,他只能用竹篾勉强把漏雨的屋顶支起来,锅里煮的是野菜和树皮汤。 公社小学里,30 多个孩子挤在三间透风的土坯房里上课。有的孩子用草绳捆着书本,有的孩子脚冻得又红又肿,甚至烂了。 还有布票制度带来的难处,也让万里很震惊。一位老大娘从箱子底下翻出多年前的布票说:“书记你看,这是 1965 年发的,到现在都没舍得用。” 那时候布料少,好多人家好几年都添不了一件新衣服,带补丁的衣服一代代传着穿,民间都流传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说法。 万里在公社会议室里,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说道:“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老区?这就是我们的百姓?” “当年他们推着独轮车送粮食支援前线,抬着担架翻山越岭送伤员,现在却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对得起他们吗?” 带着这股气和责任感,万里回到合肥的第二天,就主持召开了省委紧急会议。 会上,他拍着桌子定下三条规矩:第一,马上发紧急物资,120 万元救济款、50 万斤粮食、18 万尺布、14.5 万斤棉花,48 小时内必须送到金寨县; 第二,全省临时多印发些布票,允许农民用种出来的东西换布料; 第三,让省委副书记带队,组织 10 个调查组,到全省农村去,把贫困的根源查清楚。 在金寨县发物资的时候,万里亲手把新棉衣递给那个灶台边的老人。老人哆嗦着穿上新棉衣,在场的人都使劲鼓掌。 一位老大娘拿着新布料,哭着说:“谢谢党,谢谢万书记,我们终于能给孩子做条新裤子了!” 但万里心里清楚,发物资只能解一时的困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时候,他注意到了凤阳小岗村。这个村因为 “十八个红手印” 出了名,他们偷偷搞起了 “包产到户”。 万里知道后,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说:“只要能让农民吃饱饭,那就是社会主义的好法子!” 1978 年春节刚过,万里带着省委工作组到了凤阳。在小岗村的破茅屋里,他握着严宏昌的手说:“你们大胆干,出了问题我担着!” 在万里的支持下,安徽先开始实行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这些制度。消息传开,全省农民都积极响应。 肥西县山南公社的农民编了句顺口溜:“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改革的效果比想的来得快。1978 年秋天,安徽粮食总产量超过 200 亿斤,比上一年多产了 30 亿斤。 凤阳小岗村的粮食产量从 3 万斤一下子涨到 12 万斤,再也不用出去讨饭了。“要吃米,找万里” 这句话,在江淮大地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北京。 1980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 “安徽的万里同志胆子大,敢闯敢试” 时,会场里的掌声响了很久。 这位被农民叫做 “泥腿子书记” 的改革者,就因为那条裤子的事,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给中国农村改革点燃了第一把火。 现在的金寨县,早就不是以前那穷样子了。 但大家永远不会忘,1977 年那个冷冬天,一位省委书记蹲在灶台边,看着眼前的贫困,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也正是这个决心,改写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