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国家为什么不在贸易战开始早期打稀土牌?这个问题很多人问,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不是

国家为什么不在贸易战开始早期打稀土牌?这个问题很多人问,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不是不打,而是留着关键时候用,稀土是王炸,不能开局就甩出去。 徐光是中国稀土行业的重量级人物,20世纪50年代生于浙江绍兴,北大地质系出身。毕业后他扎根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参与中国稀土产业的起步。70年代,他攻克了串级萃取技术,让中国从出口低端稀土原料跃升为掌握高纯度提炼技术的国家。80年代,徐光带队出访法国,面对技术封锁,他更加坚定推动中国稀土自立。2018年贸易战初起,徐光作为稀土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多次在会议上分析全球稀土供应链,建议谨慎使用稀土资源。他指出,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对稀土依赖极深,贸然禁运可能刺激对手加速摆脱依赖,得不偿失。他的经验和判断为中国稀土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在储量,更在冶炼技术。白云鄂博矿区提供了全球约40%的稀土原料,但真正让中国占据主导的是高纯度稀土化合物的提炼能力。70年代末,徐光团队的突破让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领先全球,西方国家难以企及。2018年,美国制裁中国科技企业,试图通过芯片断供施压。中国决策层评估后认为,稀土作为战略资源,需在更关键时刻使用。徐光的建议被采纳,稀土牌被暂时搁置,等待最佳时机。 贸易战初期,美国的制裁集中在科技领域,华为、中兴等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芯片供应链受阻。稀土虽是中国的杀手锏,但立即禁运并非上策。美国当时仍有稀土库存,且能从澳大利亚等地获取替代资源。全面禁运可能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去中国化,损害长期利益。中国选择精准控制,逐步收紧中重稀土的出口,如镝和铽,这些元素是美国F-35战机、导弹制导系统和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2019年起,商务部加强出口审批,限制军用稀土流向美国,同时保障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民用供应。 这种策略有两重考量。一方面,精准限制让美国军工企业感受到供应链压力,他们的雷达、激光设备和隐身战机生产受限,库存逐渐消耗。另一方面,稳定民用稀土供应避免了盟友倒向美国。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欧洲的风电设备制造都依赖中国稀土,保持供应稳住了这些国家的合作态度。美国试图联合盟友开发新稀土来源,但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矿山受制于技术瓶颈,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替代。中国的冶炼技术优势成为最大底气,让稀土牌的威力在等待中逐步放大。 贸易战进入中后期,中国的稀土策略效果显现。2021年,美国国防部报告承认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呼吁重建国内产业。但美国芒廷帕斯矿山虽重启开采,却无法提炼高纯度稀土,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产量有限,难以满足美国军工需求。2023年,中国进一步收紧军用稀土出口,美国军工企业库存告急,部分项目被迫放缓。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游说政府寻求解决方案,但替代产业链的建设需要数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灵活应对,民用稀土继续供应日本和欧洲,巩固了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2024年,中美贸易谈判中,稀土成为关键议题。美国提出放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换取中国增加民用稀土供应。双方达成有限协议,中国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