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伤寒”,死亡人数上千万,却逼出一位医圣

在东汉末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一次“断崖式”的急剧减少。在东汉国力繁荣的“永元之隆”时期,中国的人口曾高达5000多万,而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前,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顶峰,超过了6000万。然而,随后的乱世,伴随着不断的平叛、军阀割据以及天下三分,在西晋统一的短短百余年间,中国的人口却骤降至仅1000多万。

许多人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争所致,然而实际上,直接因战争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总人口的损失中所占比例并不显著。真正造成惨重后果的元凶是“瘟疫”,而战争则是这种瘟疫蔓延的催化剂。在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位因瘟疫在同一年相继去世,足以显示当时疫情的严重性。

汉末的大瘟疫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之一,尽管它并没有完全蔓延至全国,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几乎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中。关于此瘟疫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历史记载和研究结果不一,有的说法强调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000万,而另一些则认为在2000万左右。尽管至今尚无定论,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死亡人数必定在千万以上,毫无疑问,这场疫情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骇人的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的众多疫情中也赫然在列,其惨烈程度可与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相提并论。

提到这场瘟疫,古人称之为“伤寒”,但其含义与今日的“伤寒”有所不同。在古代,所谓“伤寒”指代的是一系列外感病证,如霍乱、痢疾、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这些疾病传染性极强。因此,当时可能并不仅仅是一种传染病肆虐,而是多种疾病的轮番袭击,加之连续不断的战乱,导致流民和军队如“病毒军团”一般,传播疫情至多个地区。古代医疗条件的落后使得事情愈演愈烈,最终难以控制。

关于疫情的起源,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不少学者认为,瘟疫或是源于当时与汉军作战的敌人如鲜卑、匈奴等通过在水源中投放腐烂的牛羊尸体,从而引发了这一场大规模的瘟疫。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末大瘟疫”之后,中国几乎没有再经历过如此规模的致死上千万的瘟疫事件。下次接近的重大疫情要等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末大鼠疫”,不过其导致的伤亡和影响程度远不及“汉末大瘟疫”。这一切的改善,离不开一位因战争和瘟疫涌现而出的人物——汉末的“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现代中医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基本原则。这本书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还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语有云:“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可见这部著作在医学界的重要性。

后世许多著名医书,如晋代太医王叔所著的《伤寒论》以及宋代的《金匮要略》,均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进行编撰。张仲景不仅创作了《伤寒杂病论》,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和《口齿论》一卷,只是这些著作如今都已失传,留下的遗憾让后世医学界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