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大明中兴明君:只因爱上一个人,被后来史官无限抹黑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明朝历史科普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极高的评价。然而,这本书在对成化年间的历史描述中,的确存在着一处显著的瑕疵。书中重点批判了明宪宗朱见深,指责他昏庸无能,沉迷于年长一辈的万贵妃,宠信奸臣宦官,搞得朝政和后宫一片混乱。结果,历史上明明是有着显赫文治武功、在中兴大明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明君朱见深,却在许多读者的印象中成了昏庸的君主,实在是该书的一大缺憾。

事实上,所谓的“夺门之变”并非是指当时已经病重垂死的明代宗朱祁钰被剥夺了皇位,而是指朱祁镇夺取了他长子朱见深的皇位。当时,孙太后和名将于谦实际上都支持朱见深继位,因此朱祁镇在试图铲除于谦时,不仅是为了报复,也是在警告自己母后和长子,要彻底断绝他们在朝中的支持。景泰帝朱祁钰身患重病,而他的唯一亲生儿子“怀献太子”朱见济早逝,使得国家陷入了继承危机。按皇明祖训,最适合继位的人是当时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尽管朱见深几年前已被废除太子之位,改封为沂王,并在皇太后孙氏的保护下过着隐居生活。

朱祁钰的朝臣们,尤其是几年前支持废除朱见深的权臣,深知朱见深一旦继位,可能会为当年的“废太子”事件复仇,因此他们开始策划迎立其他藩王。兵部尚书于谦与内阁重臣商辂等人商议,提出了《复储疏》,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这样有望稳定朝政。虽然此举最有利于国家的未来,但它却与朝中权臣石亨、徐有贞等人的私利发生冲突。于是,在《复储疏》递交礼部后不久,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联合发动了“夺门之变”,打开宫门迎接朱祁镇,最终策动了政变。

朱祁镇在南宫被囚禁多年,心中充满复辟的渴望。与石亨、徐有贞等夺门一派达成了政治交易:一方恢复皇位,另一方获得朝政权力,并且除掉阻碍他们的忠良如于谦。朱祁镇深知自己在复辟后的行为,像是杀害忠臣于谦、废除明代宗帝号等,终究是错上加错,若朱见深即位,这些行为都会被清算。然而,为了尽快安抚朝堂和民心,朱祁镇在复辟后立即将朱见深立为太子,这也是他无法回避的政治压力。

与此同时,朱祁镇虽然在复位后心有余悸,却也渐渐增加了对德王朱见潾的培养。他让没有子嗣的钱皇后照顾德王,意在增强其政治资本,减少日后孙太后干涉自己权力的可能。六年后,孙太后去世,朱祁镇逐渐恢复了过去被废除的胡皇后后位,并开始把德王捧上更高的位置,甚至向内阁首辅李贤询问是否应该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德王。然而,朱祁镇在这过程中并未有太多时间进一步实施这些计划,他很快便去世,若他活得更久些,朱见深是否能顺利即位,朝政是否会因此发生动荡,仍然难以预测。

朱祁镇去世后,朱见深继位成为明宪宗,他在即位后不久便召回了曾被流放的商辂,任命他为内阁首辅,并给于谦平反,赦免其亲族,恢复其名誉。同时,在商辂的支持下,朱见深恢复了对朱祁钰的帝号,并以帝王礼仪重修了朱祁钰的陵寝。作为明宪宗的朱见深,因父亲的历史负担,无法公开指责朱祁镇的不当行为,但他在诏书中表达了对父亲忠良与冤屈的悲悯,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了平反。

朱见深不仅是个仁爱宽厚的君主,政治上也表现出了远超其父的能力:他平定了由朱祁镇引发的荆襄百万流民的动乱;征讨建州女真,剿灭了包括努尔哈赤祖父董山等在内的多位酋长,并救出了被掳的汉人奴隶;他还大力重用王越等名臣,亲征蒙古,成功击败了蒙古的达延汗;此外,他更召回了被朱祁镇流放的护驾功臣袁彬,重掌锦衣卫,结束了特务统治的黑暗时期。然而,书中并未提及朱见深在政治、军事上的显著成就,而是重点批判了他沉迷于万贵妃,信任宦官与权臣的弊端,这导致许多读者将他误认为昏庸的君主。

对于万贵妃“大肆残害后宫子嗣”的说法,其实来源极为可疑。最早出现这一说法的是万历年间的太监于慎行的《谷山笔尘》,但这些宫廷秘闻是否属实,且在当时便已经有学者沈德符质疑过。沈德符批驳道,太监传闻宫中秘事的言论大多不可信。而后,这些未经过证实的说法被引入《明末彤史拾遗记》,并被清朝乾隆帝的历史学者们同样否定。书中的这些传闻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辨析,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历史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