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713年,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追杀,躲到太上皇李旦的宫殿,李旦对李隆基说:“你就看在

713年,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追杀,躲到太上皇李旦的宫殿,李旦对李隆基说:“你就看在我的面上,放了姑姑吧,”哪料,李隆基回道:“不行!我不能放了她!” 太平公主的野心,不是一天炼成的。她的前半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被权力“催熟”的过程。 她的母亲是武则天,这本身就决定了她的不平凡。她从小目睹母亲如何从皇后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耳濡目染之下,“女人为什么不能掌权”这颗种子,恐怕早就埋在了她的心里。 但真正让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公主,蜕变成一个权力玩家的,是她第一任丈夫薛绍的死。薛绍卷入李唐宗室反对武则天的谋反案,被武则天亲手处理掉。这件事对太平公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她跪在母亲面前哭求,换来的却是冰冷的现实。那一刻她才彻底明白,在皇家,亲情、爱情,在绝对的权力面前都脆弱不堪。 想要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手握权力。从那以后,她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小公主了。 此后的几十年,太平公主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操盘手。她先是帮着哥哥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把年迈的母亲拉下皇位。然后又在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后,果断联手当时还是临淄王的侄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一举铲除了韦后集团。 这两次政变,她都是核心策划者和最大的功臣之一。她亲手把自己的哥哥李旦扶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此时的太平公主,权势达到了顶峰。史书上说她“权移人主”,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她的人,文武百官,多出其门。李旦对她几乎言听计从,诏书都要先给她过目,她同意了才能颁行。那一刻,她离母亲武则天的宝座,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就在太平公主以为自己能像母亲一样掌控一切的时候,她遇到了人生中真正的对手——她的亲侄子,太子李隆基。 李隆基这个人,从小就不简单。他是在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清洗中长大的,亲眼见过亲人的不幸,5岁时生母窦德妃就被武则天秘密处死。他的父亲李旦,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教给他的就是“隐忍”。但李隆基的骨子里,却不是一个甘于隐忍的人。他有他祖母武则天的果决,也有他自己对时局的判断。 太平公主一开始并没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她觉得李隆基年轻,羽翼未丰,是自己扶持父亲登基的“小跟班”。这是她的第一个致命误判。她忘了,李隆基在诛杀韦后的政变中,是亲自带兵冲在最前线的,这份胆识和魄力,已经远超他那温吞的父亲李旦。 随着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姑侄俩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太平公主想的是,太子太精明强干,将来不好控制,不如换个平庸的。于是她屡次在李旦面前说李隆基的坏话,甚至想联合朝臣把他废掉。 最有名的一次,是712年的“彗星事件”。当时天上出现彗星,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太平公主立刻抓住机会,找人跟李旦说,这预示着“太子当为天子”,是在暗示李隆基要篡位,想借皇帝多疑的心理除掉他。 这一招很毒,换作别的皇帝可能就信了。但她又一次失算了。她低估了哥哥李旦对儿子们的了解,也低估了他厌倦当傀儡的心。李旦听完,非但没有猜忌李隆基,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直接宣布禅位给太子李隆基! 李旦这一手,看似退让,实则是把太平公主架在了火上烤。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这个天下,是李家的,我要传给我的儿子,不是我的妹妹。 李隆基一登基,立刻着手更换禁军将领,把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太平公主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输掉了先手。但她不甘心,她经营了半辈子的势力,岂能就此拱手让人?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做最后一搏。 这就是713年的“先天政变”。太平公主联络了宰相和禁军将领,计划废掉李隆基。但她不知道,李隆基早就通过安插在她身边的眼线,对她的计划了如指掌。 这一次,李隆基展现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冷酷与果决。他没有等待和防守,而是选择了先发制人。七月初三的凌晨,他带着亲信,闪电般地突袭了政变核心人物的军营,迅速控制了局势。天亮之时,太平公主的党羽或被杀,或被擒,她的政治大厦,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故事又回到了开头那一幕。太平公主逃到太上皇李旦那里,做最后的挣扎。李旦的求情,是出于兄妹之情,是人之常理。但李隆基的拒绝,却是出于一个帝王的政治理性。 他为什么非杀不可? 第一,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党羽遍布朝野,杀了她,才能彻底瓦解这个集团,以绝后患。如果只是把她软禁起来,难保她的旧部不会找机会卷土重来。 第二,李隆基需要用一场毫不留情的胜利来立威。他刚刚登基,皇位未稳,如果连这样一场几乎摆在明面上的谋反都能宽恕,那以后谁还会敬畏皇权?他需要用姑姑的血,来震慑所有潜在的反对者。 所以,当李隆基说出“不行”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作为侄子在回答,而是作为大唐的皇帝在下达命令。在这场权力的终极对决中,亲情终究让位于江山社稷。太平公主死后,她的儿子们,除了一个因为事先向李隆基告密而被赦免外,其余也都被赐死。李隆基用最残酷的方式,实践了“斩草除根”的政治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