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对海底电缆出手!“断网战”一触即发,7月23日,中国必须警惕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员联手推出《海底电缆保护法案》,要求建立全球监控系统、强化军事反应机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冲着谁来的——参议员柯蒂斯直接点名中国,声称解放军可能在未来冲突中切断海底电缆。 美国这次动作很大,要求国土安全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评估和保护跨洋海底电缆,还要建立全球性的监控手段,甚至准备动用更多军事力量随时应对可疑事件。 美国议员直接点名中国,声称中国军方有可能在冲突中切断通信海底电缆,这话摆在桌面上说,也就是把海底电缆看作新冷战下的信息战前线,背后的逻辑很清楚就是想在全球技术基础设施竞争中,对中国形成压制。 这些年海底电缆的地缘博弈早已展开,美国加大对本国和盟友企业的资助与合作,搭建所谓“可信赖”的电缆体系,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全面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关键工程,在新电缆项目投标、部件采购、终端设备选型等各个环节,都对中国企业设限或者干脆禁止。 以往中国企业在全球光缆铺设、技术输出中有不小市场份额,现在被排除在外的情况越来越多,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敏感区域,美国还联合盟友搞所谓“安全标准”,把中国企业挡在门外。 为什么美国会突然把重心投向海底电缆?说白了谁掌握数据命脉,谁就有了影响全球信息流的主动权,信息战、经济竞争、科技博弈,哪一样都离不开国际通信通道,海底电缆万一被“意外”切断,哪怕只是几条主干线瘫痪,全球银行结算、政府联系、数据中心都可能遭殃。 今年非洲、波罗的海、红海等地的电缆出问题,动辄就是区域断网、经济损失、市场动荡,不少人可能觉得这些和自己没关系,但一旦冲突波及主要电缆,普通用户也会直观体验到断网、卡顿和信息孤岛。 目前的局势其实还有一个值得警觉的地方,就是美国不仅自己防备,还不停地拉帮结派,美国拉着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新规、完善预案、共享监控体系,在所有能做的层面,把中国企业排斥出去。 他们表面说是“共同防御”,实则是占据信息基础设施高地,伴随去中国化趋势,今后中国技术和标准想再进入这些地区,难度会越来越大。 中国要应对这样的变化,首先要正视海底电缆安全已经逐步和国家总体安全绑定在一起,不能简单把它当作通信线路问题对待,必须提升技术自研能力,强化关键区段的巡查和主动保护。 对于本国沿海、重要出口入点数据关口,应加大执法投入和应急演练,防止“灰色活动”或突发破坏,一旦有意外断裂事故,能第一时间介入抢修和溯源,把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也要在国际电信组织、相关谈判桌上主动作为,争取符合多方利益的规则制定权,把自己的声音融入行业标准,尽量和不同区域多合作、布局多条冗余线路,防范单点故障导致网络大面积瘫痪。 对于数据中心、重要行业,还应加快本地备份、异地热切换等系统建设,提升抵御极端局面的能力。 海底电缆争斗的背后看似是技术标准和市场竞争,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大国战略博弈,美国借保护法案之名,主导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规则。 未来还可能跟进更多限制,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对中国实施断网、制裁等动作,因此中国必须加快推进海底电缆自主科技力量,同时利用经济、法律与外交多条渠道,破解围堵与打压主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保持底线安全是中国在全球信息战中立于不败的核心策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