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豪格为争夺皇位可谓白费了力气。虽然他自己没能登基为帝,多尔衮也未能成皇帝,从这个角度看,豪格的失败并非完全彻底。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率领的四大贝勒逼迫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陪葬。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四大贝勒逼死,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们年纪尚幼,根本没有实力抗衡四大贝勒。当时多尔衮只有15岁,既无立功也未上过战场。

然而到了次年,多尔衮便首次参加战斗,并建立了战功。此后,他频繁出征,到1643年皇太极逝世前,多尔衮已积累了显赫战绩,成为皇太极的左右手,实力和影响力俱佳。正因如此,皇太极去世后,他便有了争夺皇位的资本。

过去因年龄小吃亏,现在多尔衮拥有了实力,自然打算夺回皇位。当年皇太极逼死的是多尔衮的生母,如今多尔衮也想借机整治皇太极的儿子们。

不过,多尔衮争皇位并非轻松之事,阻力重重。皇太极长子豪格同样觊觎皇位。豪格占有两大天然优势:一是他是皇太极的嫡长子,按照继承法理天经地义;二是他比多尔衮大三岁,也在战场上立下不俗战功。

虽然多尔衮战绩更胜一筹,但他毕竟是皇太极的弟弟,争夺皇位只能凭实力。幸运的是,他背后有兄弟阿济格、多铎鼎力支持。

皇位争夺的焦点集中在豪格和多尔衮两人。两人势均力敌,多尔衮凭借自身和兄弟势力抗衡,而豪格依靠父亲皇太极遗留下的支持,八旗中各旗也有其拥护者。双方相持不下,谁也难以压倒对方。

此时,如果有第三方势力明确表态支持其中一方,局势便会一边倒。而这第三股势力正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并非努尔哈赤后代,因此一直小心谨慎,保持低调以保存实力,同时和皇太极关系颇好。在豪格与多尔衮的争斗中,济尔哈朗略偏豪格,但不敢全力下注,担心押错宝一切皆输,所以始终保持中立。

眼见两派僵持不下,济尔哈朗提出折中方案:从皇太极的儿子中选出继承人。

这个建议除了豪格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毕竟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势均力敌,国不可无主,另选继承人是一条可行出路。多尔衮也认清形势,支持让另一个皇子继位,且最好选一个实力弱小的孩子——这就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多尔衮极力赞成福临继位,毕竟六岁的幼子易于操控,而豪格对此极为反对,因为福临的登基意味着他与皇位彻底无缘。

不少人可能不解,为什么福临继位对多尔衮影响不大,但对豪格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原因在于,多尔衮的势力没有因福临当皇帝而受损,而豪格的支持主要来自两黄旗,但这支持根植于皇太极儿子的身份。

换句话说,若非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不会追随豪格。福临登基后,两黄旗转而支持福临,这对豪格是双重重击。

第一,失去两黄旗支持,豪格大受打击。第二,福临继位后,将豪格排除在辅政权力之外。新帝福临即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虽然济尔哈朗曾偏向豪格,但他并非豪格的死忠,只是相对制衡多尔衮。

最终,豪格被完全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多尔衮的势力则越发强大,清理豪格成了轻而易举的事。到了次年,即顺治元年四月,豪格因诬陷多尔衮被削爵,实在无法与多尔衮抗衡。

济尔哈朗虽名列第一辅政,多尔衮为第二辅政,实权却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毕竟济尔哈朗只有自己的一旗支持,难以与多尔衮抗衡。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而多尔衮则获封摄政王。两人获得的赏赐与地位截然不同:济尔哈朗得到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而多尔衮不仅赐予貂蟒朝衣,还获礼部为其立碑纪功。

此时多尔衮已成大清事实上的主宰,地位凌驾诸王之上。豪格虽重新获封和硕肃亲王爵位,却无法与多尔衮相提并论。即使济尔哈朗对多尔衮有所敬畏,但二人并非铁杆盟友。

多尔衮深知豪格和济尔哈朗的存在仍构成威胁,于是不断扩大权力,对二人步步为营。1647年,济尔哈朗因建府逾矩被罢辅政,至此多尔衮独揽辅政大权。

次年,豪格被控隐瞒部将功绩、起用罪人弟弟入狱,两月后死去。济尔哈朗亦被多尔衮陷害,虽被减刑降爵为多罗郡王,后虽复位,但实权已失,无力再与多尔衮抗衡。

至1648年底,多尔衮几近称帝,顺治帝形同虚设。此时多尔衮称帝时机成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650年,正当他准备逼顺治帝退位时,却因狩猎跌伤,伤势恶化,一个月后病逝。

1650年12月31日,正值年末,命运似乎也在这一天转折。顺治帝追尊多尔衮为皇帝,但生前强势的权臣往往死后遭清算。济尔哈朗率先发动清算,众人纷纷指控多尔衮,多尔衮最终遭毁墓掘尸。

回顾这段历史,自福临继位起,豪格便失去了与多尔衮抗衡的实力。他成了被遗弃的一方。虽豪格仍欲争夺皇位,但没有力量胜过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