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南京照相馆为何值得看南京照相馆以人为本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南京照相馆为何值得看南京照相馆以人为本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以枪杀、活埋、刀劈、火烧、奸淫、劫掠等非人手段,对南京城内的中国军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暴行,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造成集体屠杀28案,零散屠杀858案,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长久以来,30多万国人命陨南京城、三代以上无“纯血南京人”,以及作家张纯如的故事等等,都是在提醒诸位要铭记历史。2014年,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5月3日,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27人。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这些和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文字细节、数字都变成了影像——30多万亡魂里,有小巷子里的姐妹花、对世界好奇的新生儿、从戎出征前的军人、想去海外留学的青年,要当护士救死扶伤的女孩,以及刚刚在邮局找到工作的职场新人……当导演申奥将胶片里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军残酷罪行几乎平行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时,娱理锐评在现场听到了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就是在这一刻,观众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性,就在于鲜活的生命被残酷对待,这些遇难者不是课本上的数字,不是黑白分明的文字,而是也曾有过梦想,对人生有所规划,有亲情爱情友情支撑,有生活有生命的真实人类,是我们的血脉同胞。这一刻的情感释放,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也说明了《南京照相馆》非常清楚明白这部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相较于以往的同类题材影片,或者是其他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的切入点是普通人的劫难,而非军人、军队之间的对垒,电影的视角决定了普通人、小人物的时代命运会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被审视。刘昊然、高叶、王骁、王真儿、杨恩友、周游所饰演的角色,带来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和一个普通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他们往外辐射——

从一个新人邮递员到照相馆里的一家子,再到小巷子里的左邻右舍,还有各种风景名胜,乃至整个南京。由点到面,从具体的个人视角出发,带领观众逐步进入到高度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屠杀”中,将残酷直接摆向主演的同时,也是在向镜头前的观众展现,第四堵墙隐隐约约已然消失,观众和主角们的同呼吸共命运感变得强烈。导演申奥和主演、主创们就这样将观众带回到了88年前的南京城。

这样的故事叙述模式,除了好莱坞曾在二战题材爆发期有过打磨经验,以犹太人集中营为背景拍摄了多部经典电影外,韩国电影也曾在2010-2018年期间用来研发拍摄过《雪乡》《我能说》《她的故事》等慰安妇题材电影(在韩国慰安妇幸存者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韩国电影人以商业类型、中女演员、慰安妇题材为基本元素拍摄作品,也是在用电影留存历史)。

这也让《南京照相馆》带来的观感不仅仅是商业类型上的成熟,更像是吸收了好莱坞和韩国电影的经验,用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串联起历史的悲怆瞬间,用生命的细节去打动观众,用克制的镜头来呈现残忍,用“我是演梁红玉的,你让我当秦桧的老婆”来展现中国人(不分男女)的风骨。

此外,还有王传君和原岛大地的角色来增加、调和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上一个及更上层的阶层,在普通人的故事线之外,融入更宏大的历史背景线,也彻底撕掉了“中日亲善”的伪善面具,连当惯了“狗”的汉奸都会忍不住反抗。唯一让人疑惑的是,由于剧情中并没有展现,所以观众会有些难易分辨,当妻和子被集体屠杀时,王传君饰演的角色是否知晓?如果知晓,这或许就是他转身的原因以及他冷血无情的一面;如果他不知晓,那么日军的卑劣和残忍将再次体现。

值得一提是,原岛大地饰演的摄影师伊藤,也像极了《春之雪》中妻夫木聪饰演的日本勋贵子弟,内里虚伪残忍,在外和善有礼,其实也不过是草包一个(尤其是最后的死亡结局,刘昊然的角色是普通人的英雄瞬间,而原岛大地的角色则是被包装的英雄。)特别是在“仁义礼智信”的文字书写过程中,两个掌权者心安理得地完成了对平民母女的屠杀——这场戏的精巧设计,以及镜头对受害者愤怒的展示,也再次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展现了创作者对这场劫难的思考和细节挖掘。

真的,不要惧怕《南京照相馆》背后沉重的历史惨案,就像日军摄影师口吐狂言,说出侮辱性的“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话语,但却在刘昊然所饰演的邮递员的掉包之下,被一张张鲜活的南京人的笑容所击溃了一样,我们要记得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思考、去反抗、去觉醒,他们也做出过英雄一样的选择……要记住的,更有逝去的30多万中国军民都曾鲜活地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