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年,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时病逝,消息传到洛阳,光武帝刘秀大骂道:“老贼死有余辜。” 这一年,马援最后一次出征。 当时,马援已经62岁了。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再一次,主动向皇帝请战。南方武陵郡的“五溪蛮”叛乱,朝中将领,无人能平。 朝堂之上,刘秀看着眼前这个须发皆白的老将军,心中不忍。 光武帝刘秀担忧地说:“将军年事已高,南疆之地,瘴气弥漫,酷暑难当,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马援却拍着胸脯,豪情不减当年。 他朗声说道:“大丈夫立于世,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这句“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深深打动了刘秀。他最终同意了马援的请求。 然而,这位老将军没有想到,他此去面对的,不仅有南方的瘴气和叛军,更有来自自己人,最阴狠的暗箭。 大军开到前线,马援作为主帅,与另一位将领耿舒,在进军路线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耿舒主张走平坦的沅水,而马援则认为走壶头山,虽然险峻,但能出其不意,直捣黄龙。 两人争执不下,最终,马援力排众议,选择了走壶头山。 不幸的是,他算准了地形,却没算准天时。大军进入山区后,连日暴雨,暑气蒸腾,瘟疫开始在军中蔓延。士兵们成批地倒下,马援自己,也染上了重病。 他躺在帅帐之中,望着帐外的连绵阴雨,心急如焚。不久,便在军中病故。 这本该是一个英雄的悲剧落幕。可当消息传回京城洛阳后,一场早已准备好的阴谋,才刚刚拉开大幕。 率先发难的,是当初与马援意见相左的耿舒。他一回到朝中,就向皇帝哭诉,说马援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才导致大军惨败,将士死伤无数。 这,仅仅是第一支毒箭。 真正致命的第二支箭,来自皇帝的女婿,驸马都尉梁松。 梁松与马家素有嫌隙。他抓住机会,向光武帝刘秀上了一道密折。密折的内容,匪夷所思。 梁松在密折中写道:“马援此次南征,名为平叛,实为敛财!他在交趾(今越南北部)时,大肆搜刮,掠夺了整整一车的珍珠、美玉、犀牛角等奇珍异宝,私自带回,以充私囊!” 这番话说得有鼻子有眼,刘秀震怒,立刻派人去马家查抄。 结果,官员们从马家,果然拉出了一整车所谓的“宝物”。 刘秀看着那些所谓的“珍珠”,怒不可遏,怒骂道:“老贼死有余辜。” 他下令,追夺马援的“新息侯”印绶,家中田产,尽数没收。 一代名将,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家人,连为他举办一场像样的葬礼都不敢,只能在城外,草草地挖了个坑,将他埋葬。 马家的天,塌了。 马援的妻子和儿女,悲痛欲绝。他们知道马援是冤枉的,便鼓起勇气,联名向皇帝上书,一篇一篇地写,一遍一遍地呈。 在上书中,他们用血泪,解释了那“一车珍珠”的真相。 马援的妻子悲痛地写道:“陛下,那一车所谓的‘珍珠’,根本不是什么宝物,而是南方的植物‘薏苡’的种子啊!先夫在南疆之时,见当地瘴气湿热,军民多患风湿之症,而这薏苡,正是治疗此症的良药。他带回一车种子,是想种在北方,为国人治病,绝非贪图私利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薏苡明珠”的冤案。 光武帝刘秀,在看到这封血泪交织的奏章后,沉默了许久。他派人取来那所谓的“珍珠”,仔细查看,才发现那果然只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 真相大白了。 他终于明白,自己亲手冤枉了一位何等忠诚、何等高洁的功臣。无尽的悔恨和愧疚,涌上了这位帝王的心头。 不久之后,刘秀下令,为马援平反昭雪,重新安葬,并追谥为“忠成侯”。#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