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6年中原突围到了关键时刻,一团长居然忍不住了,指着上司皮定均鼻子骂:你算什

1946年中原突围到了关键时刻,一团长居然忍不住了,指着上司皮定均鼻子骂:你算什么英雄,怕死鬼! 1946年夏天,淮北平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突围。一支3600人的部队面对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就是中原突围,而皮定均率领的第一旅承担的任务最为凶险。他们要在敌人眼皮底下佯动,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争取突围时间。 从6月26日开始突围,皮旅已经连续作战20多天。战士们脚上的草鞋早就磨烂了,很多人赤着脚走路,脚底全是血泡和伤口。 7月中旬,部队刚刚结束一场激战,所有人都盼着能休整一下。可侦察兵带回的消息让指挥部陷入了沉默。 敌人已经察觉到他们的动向,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合围。如果继续停留,很可能被包成饺子。但如果立即转移,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还能撑得住吗? 会议上气氛显的很紧张,有干部认为应该让部队休息,恢复体力再做打算。毕竟战士们已经到了极限,强行军下去可能会有人掉队。 皮定均却坚持立即出发。他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敌军标记,知道每多停留一分钟,危险就增加一分。 最后军令如山,部队还是连夜出发了。为了轻装前进,战士们忍痛扔掉了随身物品,连一些缴获的武器都不得不舍弃。 夜色中,这支队伍像一条长蛇在平原上蠕动。有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全靠战友扶着才没掉队。 谁没想到,就是这个痛苦的决定救了全旅的命。天亮后传来消息,国民党部队在他们撤离6小时后赶到了原地,已经开始修筑包围工事。 要是当时真的停下来休息,现在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皮旅展现出了惊人的机动能力。他们专挑小路走,夜里行军白天隐蔽,把追击的敌人耍得团团转。 敌人有飞机大炮,皮旅就钻山沟走小道。敌人有汽车摩托,皮旅就用双脚和他们赛跑。 这支孤军不仅要突围求生,还要完成佯动任务。他们时不时地露个头,打几枪放几炮,让敌人以为这里就是主力。 7月21日,当皮旅在宿县与华中野战军主力会师时,所有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经过26天的艰苦转战,他们终于到家了。 这场突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3600人的部队不仅成功突围,还基本保存了战斗力,途中还歼敌数千人。 更重要的是,皮旅的佯动成功牵制了敌人30多个旅的兵力,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整个中原军区近6万人马都安全突围。 这次突围的成功,关键在于指挥员的果断决策。在生死关头,任何犹豫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皮定均后来说,那些天他几乎没有合过眼,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带着弟兄们活着出去。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几千条性命。 战士们的表现同样让人敬佩,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活着回家。 原本分散行动的各部队在突围过程中学会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为后来的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民党军队想通过中原突围一举消灭共产党武装的计划彻底破产,他们没想到,这支被包围的部队竟然能够全身而退。 网友热评: “现在看真是打脸!要不是皮定均坚持‘快跑’,全旅可能就交代了。但话说回来,敢和上级拍桌子的兵,才是真汉子!” 同样是掩护主力,皮旅封神,他们却几乎打光……历史有时候真看运气。 皮旅的突围堪称“战争奇迹”,但后续遭遇让人唏嘘。有人佩服皮定均的决断力,也有人为钟发生等将领的直率点赞;更多人讨论英雄部队的归宿问题,是坚持独立更光荣,还是服从整编更现实?而鄂东独立旅的对比,更让网友感慨“同命不同运”。 “如果你是皮定均,突围后会选择带部队‘自立山头’,还是接受改编?为什么?” (快来评论区论一论!英雄该不该向现实低头?) 信源: 《中原突围: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 《铁流千里建奇功》 《“智勇兼优”的共和国中将皮定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