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98岁齐白石站都站不稳,却画出一幅神作,专画作的名字叫做《葫芦》,是老人最后一幅

98岁齐白石站都站不稳,却画出一幅神作,专画作的名字叫做《葫芦》,是老人最后一幅杰作,也是绝笔作。 齐白石出生在1864年湖南湘潭一个穷苦农民家,从小家里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小时候身体弱,只上过不到一年的学堂,十四岁就出去学木匠活儿,帮家里挣点钱。那时候他偶然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就迷上了画画,自己偷偷练习,画些动物、虫子,还有戏台上的角色和身边的人。他没钱买好纸笔,就用最简单的工具练手,慢慢摸索出路子来。二十多岁时,他开始跟当地老师学工笔画,那种细致的技法,让他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又转到写意画,追求那种随性的感觉。四十岁以后,他出门远游,到处走走看看,吸收大自然的灵感,还接触到上海画派的风格。这些经历让他画风越来越独特,不再死守老规矩。 齐白石的艺术生涯真是一步步爬上来的。他早年靠卖画和刻印维持生计,1917年移居北京后,结识了陈师曾这样的朋友,帮助他推广作品。他的画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都画得活灵活现。虾蟹是他最拿手的,笔触简洁有力,颜色鲜亮,看起来像活的一样。他还擅长书法和篆刻,自称“三百石富翁”,因为攒了三百多方印章。他的理论是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像了俗气,太不像了骗人。这话接地气,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真诚态度。五十岁后,他专注于植物题材,线条更锋利,融合真实和美感。1953年,他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地位很高,但一直保持低调作风。 齐白石晚年身体不行了,但画画的劲头没减。1957年夏天,他已经九十三岁,健康每况愈下。那时候他画了《风中的牡丹》,牡丹在风里摇摆,姿态坚韧不乱,显示出生命力。几个月后,他又创作了《葫芦》,这幅画线条看起来有些乱,但葫芦饱满,叶蔓虽枯萎却顽强缠绕,体现出对生活的坚持。他在画上题字“九十八岁白石”,实际岁数是九十三,这源于中国传统虚岁算法。从出生那天算起,加一岁,因为生日在一月一日,再加一岁,就成了九十五。然后民间习俗,七十三和八十四岁是忌讳数字,老人们跳过去,直接说七十四和八十五,这样又多出两岁。到了《葫芦》时,他写九十八,可能图个吉利,九十八听起来顺口。 这幅《葫芦》是齐白石最后的画,尺寸不大,只有两平方尺左右。画中两个葫芦,一个大一个小,藤蔓交错,叶子用淡墨渲染出秋天的枯意,但整体透着生机。笔迹虽显疲软,落款却一气呵成,没有混乱迹象,说明他思维还清楚。那额外的一横在“岁”字上,没改,就那么留着。整个创作过程,他克服身体不便,坚持完成,展现出对艺术的执着。这画不只是技法,还寄托了老人对生命的看法,葫芦象征福禄,却在衰败中求存,挺有深意的。 齐白石完成《葫芦》后,身体进一步衰弱,很快就卧床不起。家人和助手照顾他,整理画具,偶尔有访客来探望,但他已无力多言。1957年9月16日,他在北京住所安静离世,终年九十三岁。葬礼按传统办,艺术界很多人前来悼念。他的遗作被家人和弟子整理,部分捐给博物馆保存。现在北京故居成了纪念馆,展示他的画作和生平资料。他的影响很大,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许多美术学校研究他的技法。 齐白石的作品流传广,拍卖会上常卖高价,比如一些山水屏风和虾蟹图。但也出现假货问题,收藏家得小心辨别。他的艺术遗产在国内外展览频频,教育后辈注重观察自然,创新传统。他从木匠到大师的路,激励很多人,证明坚持就能出头。他的画风简朴真实,不搞花哨,接地气却有内涵,适合普通人欣赏。 齐白石的一生,反映了中国画坛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他拒绝西方影响,坚持本土风格,却在细节上创新。比如虾的眼睛和爪子,他用几笔就点活了,简单却传神。这不光是技巧,还源于他对生活的积累。从小贫苦,长大游历,让他懂得平凡中的美。晚年虽获荣誉,但没变本色,继续画那些小东西,鱼虫草木,都像老朋友一样亲切。他的绝笔《葫芦》,就是这种精神的总结,提醒人即使老了,也要顽强。 回顾齐白石的成就,他创作了上万件作品,涵盖书画印多种形式。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三千多件,供人研究。他的自传和日记,记录了对前辈的敬佩和对艺术的追求。国际上,他获1955年国际和平奖,认可了他的贡献。死后,他的后代维护遗产,办展览,推动文化传播。这一切,让他的名字永存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