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己舍不得买颗青菜,还要给她买巧克力。后来,徐帆才知道自己给杨立新造成了多大“麻烦”。
那会儿杨立新他还在北京人艺默默耕耘,戏演了不少,名气远没起来。
兜里是真干净,老婆一个月的工资勉强撑着家,俩人连买颗青菜都算计着来,更别提当时算奢侈品的进口巧克力了。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他把一个来自武汉、叫徐帆的姑娘接到了自己那个不大的家。
徐帆来北京为了追梦,她可是带着一身楚剧童子功和话剧本事来的,就奔着考中央戏剧学院的培训班。
认识杨立新也挺巧,杨立新当时去武汉拍戏,俩人合作过,他觉得这姑娘认真、有灵气,是可造之材。
听到中戏招生的信儿,杨立新立刻就想到了徐帆,电话里就一句话:“你来北京,有我呢!”
“有我呢”这三个字的分量,徐帆那会儿是真没完全掂量出来。
她满怀憧憬地到了北京,杨立新两口子那热情劲儿,真跟亲哥亲嫂接亲妹子似的。
一桌接风饭,暖了胃更暖了心。培训班是考上了,可北漂的日子哪有那么容易?徐帆身体底子薄,动不动就头晕贫血,又举目无亲。
杨立新两口子看在眼里,心疼。
“妹儿,家里炖了汤,回来喝!”“下班顺道过来吃饭啊!”成了最常听到的话。
家里稍微有点营养的东西,总想着给她留着,特别是那在当时价格不菲的巧克力,杨立新自己家都舍不得吃,攒着钱也给徐帆备着补身子。
那个年代,一块进口巧克力顶几天青菜钱不是玩笑话。
徐帆光顾着感动和拼搏了,只觉得哥嫂真好。
她哪知道,每次她欢欢喜喜地吃着巧克力,杨立新两口子关起门来可能还得对付几天方便面。
他们正拼命攒钱呢,为啥?家里的小小子杨玏到了学钢琴的年纪,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些难处,杨立新两口子一个字都没跟徐帆提过。
在他们的小家里,只要徐帆进门,永远都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温暖的笑脸,让她觉得在北京有了个坚实的依靠。
徐帆是天才吗?也许是,但更离不开这坚实的托举。在中戏的那几年,她埋头苦学,把根扎得牢牢的。
毕业进了北京人艺,很快就显露出光彩,《阮玲玉》《蔡文姬》这些大戏,演一部是一部,口碑实实在在地攒下来了。
人红了,机会自然更多,影视的大门也向她敞开。
1998年一部《不见不散》,让她捧回了华表奖最佳女演员。
到2009年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她把母亲撕心裂肺的痛演得入木三分,直接拿下了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
她与冯小刚的婚姻,后来也成了圈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再说回杨立新。他帮徐帆那会儿,自己还在蓄力呢。
他在人艺的舞台,是靠着《茶馆》《雷雨》这些一部部经典硬戏磨出来的真本事。
真正让更多人记住他的,还是经典的《我爱我家》里的贾志国。
别忘了他那把好嗓子,《霸王别姬》里程蝶衣那如泣如诉的配音,就是他!到了后来的《大江大河》,他演水书记,分量十足。
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拿了梅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在圈里人提起来,对他的评价永远是“戏好,人更好”,德艺双馨这词儿用他身上,合适。
这份情谊,结了果。
多年后,当徐帆偶然从好友何冰嘴里听到当年的那些细节,哥嫂省吃俭用,连青菜都舍不得买,却要省出钱给她买巧克力补身体,她的震动可想而知。
感动,感激,还有深深的心疼。这份情,徐帆没挂在嘴上说,而是化在了行动里。
杨立新的儿子杨玏也想进演艺圈,徐帆看到了,就像当年她哥对她那样,自然而然地伸出手。
杨玏第一次以副导演身份参与的大片,就是徐帆主演的《唐山大地震》,他还在里面客串了个角色。
杨玏后来主演的《大丈夫》《三十而已》,徐帆没少在表演上给他指点、帮助他站稳脚跟。
杨玏自己也争气,继承了老爸的演技天分和低调努力的劲儿,在演艺圈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着孩子们事业顺利,情同姑侄,杨立新和徐帆这对“兄妹”的情分,经过了岁月的风雨,反倒更像一家人了。
有时候琢磨,杨立新图啥?他帮徐帆那会儿,自己都紧紧巴巴的。
说到底,就是看徐帆这棵苗子好,觉得不拉一把可惜了。
他把徐帆真当成了妹妹,自己苦点不怕,也见不得有才华的人委屈着。
这份心,这份情,搁在现在这个讲求回报快的社会里,是不是显得有点“傻”?实在是不容易再找到。
徐帆呢?知道了真相,她没有沉浸在感动里自说自话,她用最实在的方式回报了杨立新当年的付出,尽心尽力地帮衬杨玏。
这不正是对那份患难真情的最高敬意吗?这份情义,跨越了几十年,没被名利稀释,没被时光冲淡,反而历久弥坚。
说到底,娱乐圈里人来人往,利益纠缠天天都在上演,人情冷暖看得太多。
可杨立新和徐帆的故事,它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圈里,真心还是有地方的。
来源参考: 北京日报:《杨立新:戏剧舞台上的“常青树”》人物专访 新京报:《杨玏:从“星二代”到实力派的成长之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