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出生在普通家庭,自小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儿时,他常望着天空中偶尔飞过的飞机,眼中满是憧憬,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像鸟儿一样翱翔天际,或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1948年,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起初,怀揣建设桥梁梦想的他,选择了土木建筑系。 可命运弄人,学校增设汽车专业,汽车那神秘色彩对年轻的孙家栋有着极大吸引力,他毅然转入汽车系,满心期待着在汽车领域大展拳脚,却不知更大的机遇正悄然降临。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准备回家,食堂的红烧肉让他决定先饱餐一顿。正当他沉醉于红烧肉的美味时,食堂里突然一阵喧闹。学校领导匆匆走进来,大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招人,有意者可立即报名!”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孙家栋手中的筷子停在了半空。开国大典时,新中国战机呼啸而过,在蓝天中留下壮丽航迹的画面,瞬间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儿时对天空的向往,为国家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的身影,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意识到,这或许是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绝佳机会。 可他也有犹豫,毕竟刚转入汽车系不久,去空军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校园,面对未知挑战。但时间不等人,周围已有同学起身去报名。 看着那碗还没吃完的红烧肉,孙家栋深吸一口气,放下筷子,起身走向报名处。他在报名表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眼神坚定炽热,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当晚,孙家栋连招呼都没来得及和姐姐打,就随着其他报名的同学,连夜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经过严格审核和选拔,孙家栋凭借扎实知识基础和良好身体素质,成功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成为一名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 进了空军以后,孙家栋拼命地吸收军事知识和技能。他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一点儿都不敢偷懒。 1951年,因为在学校表现特别好,成绩也很突出,他被选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送到苏联去学飞机发动机专业。 在苏联,面对那些复杂的专业知识,他经常学习到深夜。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他在所有科目的考试中都拿了满分,最后还拿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毕业回国后,国家正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孙家栋因为专业能力很强,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参与导弹研究,从此开始了他在航天领域的探索之旅。 1967年7月29日,国防科委参谋汪永肃找到孙家栋,那时候他已经在导弹研制领域干了九年了,还担任着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汪参谋传达完指示后,就用吉普车把他拉到了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从那以后,孙家栋的工作重点就从导弹研制转到了卫星研发,他的人生又一次迎来了重大转折。 从那以后,孙家栋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航天事业里。38岁的时候,他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让中国的声音传遍了宇宙。 65岁时,他又当上了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立下了大功。 75岁时,他又挑起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推动“嫦娥一号”等一系列探月任务顺利完成。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好多第一都和他有关系,他成了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回想起过去,孙家栋感慨万千。那碗元宵节的红烧肉,看起来好像就是个偶然,可却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带着他一步步走上了航天这条路。 (参考信源:新青年(珍情)——《孙家栋:这个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