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度又来和中国比,不夸张地说,这个领域,永远也追不上中国

根据《俄罗斯RT》7月24日的报道,印度政府对于推进关键矿产的本土化生产展现出坚定的决心,特别是要大幅减少对外,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近期推出了一项价值1.56亿美元的激励计划,旨在支持国内企业建立起从稀土矿提取、分离到制造磁体的完整产业链。

据说,一些新兴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筹划建立稀土磁体的生产线。它们的目标是在2026年前,突破年产500吨钕铁硼磁体的瓶颈,以便能够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悠久的企业也在行动,它们开始着手于磁体制造和关键材料回收项目的布局。这显示了印度在稀土领域的雄心,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

尽管印度的稀土氧化物储量超过850万吨,位居全球第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源的工业价值集中度相对较低。大部分稀土资源分布在含量极低的沿海沙矿中,这使得其开采和提取的成本显著高于硬岩型资源。此外,至关重要的重稀土元素,如镝和铽,在印度的分布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进一步增加了印度的挑战。

在稀土产业链方面,目前仅有一家国有企业专注于稀土的初级处理。其年产混合稀土氯化物约为1万吨,但其真正提炼成分离氧化物的能力非常有限,商业化的金属还原和磁体烧结能力几乎不存在。此外,全国范围内,只有位于维沙卡帕特南的一个小型磁体实验厂进行相关生产,其年产量仅为3吨,远远无法满足国内每年超过5万吨的疯狂需求。

在产业人才、设备供应、技术工艺及下游市场方面,印度也显得极为依赖进口,几乎没有自主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可以说,中印两国在稀土领域的差距已经无法用时间差来形容。这一差距源于过去四十年间,中国逐步构建了全球唯一的稀土产业全链条。中国的稀土磁体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风力发电、雷达系统和导弹导航等高端技术领域,覆盖了全球超过60%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印度不仅缺乏大型矿山和工业设施的基础,而且缺乏足够的高端制造市场支撑磁体产业的发展。从技术路径来看,中国掌握了一系列核心工艺,比如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绿色提取、高纯度金属还原、复合烧结等。而印度则仍在为如何实现稀土氧化物的提纯而绞尽脑汁。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且工艺壁垒高的行业中,印度的地位甚至不及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的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差距并不是简单的二三十年时间问题,印度若想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追上中国,现实情况则远比这复杂。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时间的滞后,更在于路径锁定和结构性劣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状态。中国正是通过长达数十年的技术不断迭代以及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才得以形成目前的主导地位。

相对而言,印度在这一特定领域存在系统性瓶颈,导致任何稀土项目的立项和落地都面临艰难推进的困境。更为关键的是,印度缺乏能够自我推动稀土应用的高端制造市场,无法形成良好的内部循环。与此同时,在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下,印度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很多自主权。此外,人才储备的匮乏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使得即便政策再激进、投资再丰厚,印度的稀土产业依然有可能始终处在边缘地带。

评论列表

用户21xxx48
用户21xxx48 2
2025-07-26 13:37
只要三哥肯干,没什么突破不了的,支持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