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00多年前,李鸿章就说过:此国不除必成大患,后来果真应验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曾代表慈禧签署了多份数量庞大且极不平等的条约,因此一直备受批评和指责。另一方面,李鸿章也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推动了诸多现代工业和文化企业的创办,因此被誉为清末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开明人物。

事实上,李鸿章的确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清朝晚期,因京杭大运河频繁淤塞,货物运输受阻,朝廷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河道运输,转而采用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于1872年主持成立了轮船招商局,开创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新篇章。

我们都知道,光绪皇帝名义上掌握政权,但实权基本被慈禧太后把持,成为一位没有自己政治势力的傀儡皇帝。即使十八岁正式亲政,依然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当时,他目睹国家腐败日甚,渴望进行改革整顿,但由于自身缺乏威望,且慈禧态度强硬,他感到无计可施。

此时,一则紧急电报传来,朝鲜遭受日本进攻,请求中国派兵援助。光绪皇帝认为这是振兴国威的绝佳机会,期望借此一洗国家被外敌欺凌的耻辱。于是,派遣总督和总兵领军出征,并由“扬威”、“平远”、“济远”、“致远”、“操江”五艘战舰护航。

然而,当时的日本已经彻底摆脱了昔日落后野蛮的形象,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满清朝廷上下满怀必胜信心,鼓噪出征,但唯有李鸿章看清了形势的严峻,他极力劝阻此次出兵。

李鸿章清楚,日本的国力远远超过清朝。他主张通过和谈暂缓冲突,以积蓄力量,争取时间进行改革和训练,甚至为未来的反攻、收复朝鲜创造可能。

随着日本军队迅速推进,清朝基础遭到严重威胁。李鸿章提出应采取消耗战策略,因日本国力无法支撑长期战争,拖延战事让其逐渐耗尽战力,方能寻求反败为胜的机会。然而,皇帝仍固执己见,调派精锐将领继续迎战。

1894年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在威海卫进行激烈抵抗,但因缺乏上级指令,只能被困港内等待援军,导致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最终,当粮食耗尽,丁汝昌拒绝投降,选择吞鸦片殉国。战败后,光绪帝下令禁止丁汝昌安葬,没收家产,流放其后代。直至新皇帝即位,其名誉才得以恢复。讽刺的是,慈禧太后在国家危急关头仍然如常举办生日庆典。

李鸿章曾预言,如果不除掉日本这个国家,它将永远成为中国的死敌。为何有此断言?据《李鸿章传》记载,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这番话说于1874年,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迅速推进期。

李鸿章密切关注全球形势,发现日本正积极学习西方,无论是经济的殖产兴业还是文化的和魂洋才,日本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力日益强盛。他预见,总有一天日本会超越清朝,届时中国必将遭受重大打击。

李鸿章还指出,日本民族独特,崇拜强者时会毫无保留地学习效仿,如古代遣唐使一般;但一旦发现对手软弱,便会萌生觊觎之心。而当时的清朝,在日本眼中正如肥美的猎物。

李鸿章断言,此国不除必成大患,二十年后事实应验。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惨烈无比,造成无数国人家破人亡。一纸《马关条约》签订后,四千万中国人民为之流泪,国耻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