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收到一条留言,是在我写本田 EG 那篇文章下面的。这人说:“花这么多钱润出去了,然后就开这种破车?这破车国内捡垃圾的都看不上。”
嘿,你还真说对了。我来新西兰,就是为了玩这些老破车的。新西兰这破壁地方要啥没啥,要是没有这些老破车,我还真就不来呢。
我来新西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段海外生活,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汽车制度和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能把这些东西讲得那么细——因为我来就是为了研究这些玩意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终于能有机会体验到很多原来在国内没机会开的车。
中国现在非常现代化,已经是豪华车的主要消费国,跟国际完全接轨。国外有什么新车豪车牛逼车,中国基本都有。所以如果想体验任何先进的东西,在中国都找得到。但是——反而是这种你看不上的老破烂,才是在国内压根没机会接触到的。就算有,也是天价。比如国内有辆移植了 B 机的 EG4,据说花了六十万。同等条件下的车在新西兰,只要一万多纽币。
我认为只有深度体验这些老车,才能从历史的角度看懂一个时代的汽车:它的设计为什么是那样的?当时的政策、市场需求又是怎么影响设计的?
比如你今天开一辆十代思域,这没啥。但如果你从五代到十代都开过一遍,你不仅能知道思域——或者说日本的标志性厂商本田的标志性家用车款,在多少年前长什么样、开起来什么感觉,你还能知道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以及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最重要的是,是什么推动了这种改变和进步?
因为国内是这样的,从 2000 年之后的十年,汽车突然爆发式地进入千家万户。但在这之前我们是处于“断片”的状态的。我们当年开老普桑、老捷达的时候,同时期国外的车是什么样的?这些其实是很值得了解和体验的东西。
其实,我来新西兰最高兴的一件事(之一),就是我终于能重新稳定输出内容了。(另外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是我女儿在当地小学融入得很好,并且下午三点放学。这么小就能体验多元文化,我认为对以后得世界观形成会有大帮助;还有一件不值一提的事,就是我的硕士学位的学习进展还挺顺利——之前有人喷我是没文化的车贩子嘛,现在咱也“有文化”了。)
我现在每周至少能稳定产出一篇 3000-5000 字的图文,有时候甚至更多。对于我这种自媒体人来说,能长期、稳定、高质量地输出内容,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新西兰虽然啥也没有,但在创作这件事上,我的状态非常好。熟悉我的老朋友可能发现了,之前有一两年我的内容创作几乎停滞。除了每天更新公司在售的二手车源,几乎写不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
一方面,公司收车卖车这些破事把我绑死了——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钱,却总在拍卖、过户、物流、修车这些地方点对点地跑,这何尝不是一种牢笼?另一方面,那时候我的创作灵感和有效素材极度匮乏,车托之家那种太商业的内容我不想碰(目前已经退了);国产新势力也不是没有找过我的,但我不愿意推。
说到底,我只想写我愿意写的内容,而不是一味朝钱看。
我也不愿意拍视频——大家能看到,我发表的内容全部都是长文,几乎没有视频,因为只有文字才能在编辑的过程中反复雕琢,才能在如何把某件事表达得更准确这件事上做到极致。粗略算下来,我一篇 5000 字长文的信息密度,可能顶得上一条 20 分钟的视频。
新西兰虽然是个破地方(这话说出来肯定有人破防,因为很多人就以生活在新西兰这个事当他可以骄傲的事情呢,自以为人上人这种),但起码有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这里没有“遥遥领先”,没有汽车厂商带领下的粉丝互喷和大 V 撕逼,没有来不及走完整个冬测夏测就草草上市的垃圾汽车。
更重要的是,新西兰没有汽车工业,汽车 100% 靠进口,所以我有机会体验到各种版本的车:英国的、东南亚的、日本的、澳新规格的,这在国内几乎不可能。(比方说:你说飞度在某某地区叫 Fit,在某某地区叫 Jazz?这里 Fit 和 Jazz 都有。或者某些市场版本带 AT 变速箱,又有其他市场版本带 CVT 变速箱,这里也是几种都能买得到)
所以,能在新西兰开到甚至买到这些破车,是我非常开心的事情。你可能只看到了一辆破车,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破车都是“新西兰服限时体验”,想合法的在国内开这些车,根本没机会。
作为“键盘车神”,心里对很多接触不到的、传说中的车总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可有些东西只有真正开过、体验过,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祛魅”也是能够逐渐认清摆正对待各种汽车的态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一个有各种版本的汽车的国家待一段时间,积累一些实实在在的体验,这种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可以很骄傲的说,我在这个过程中还顺便就把钱挣了。有些东西你强求是强求不来的,但如果你能力到了真的就是顺便的事。我来新西兰也买了几个破车了,不仅体验了也写了文章,回头到了卖的时候又都挣钱了。国内市场杀出来的选手到这边来真的就是降维打击,挣钱就跟玩儿似的。
现在也有一些车友找我帮忙看车,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多接触几辆车、多和本地的从业者打交道。说实话我挺喜欢看车这事,跟解谜破案似的。接触得多了,我也越能看清这边车商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遇到售后问题、遇到流转慢的车、遇到砸手里的车,处理的方式和国内一不一样?有什么客观因素在驱使他们做出各种决策?把自己挪到消费者的角度,站在另一个视角看这些事,有时候真能看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有的时候你就看着车贩子跟你装逼演戏,但你就是不戳穿他,心情好的时候再捧他两把,跟耍猴似的,特别好玩。不得不说,在国内锻炼过多年,再看这边车商的各种手段和话术啥的,真是拙劣)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内容目前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我自己的老破车和经典车日记,这些车子我买来或者借来做体验,写文章、写反馈,有时候会带一些有时代色彩的技术解读,有时候会写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但我绝对不是推荐大家去买这些老破车,尤其是如果你刚来新西兰买第一辆代步车。这部分更多是我的个人爱好,加上职业习惯产出的结果。
而另一部分内容则是非常实际的东西:在新西兰买车卖车的规矩、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样的坑、市场行情怎么把握、什么价位能买到什么样的好车,等等等等。写这一部分,除了能对大家有点帮助,也是为了保持我的职业嗅觉,这对我来说几乎已经是一种本能;同时也是我为补贴闹剧过后重新杀回国内市场做准备。同时,我也想借鉴一些国外同行业的经验,学会从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政策和文化背景去分析问题。
随便一吐槽就是两千多字,其实原本打算今天写写我新买的一辆旅行版 XV20 佳美的。算了,要不然佳美明天再写吧——这车有挺多值得好好说说的地方,至少跟我的“预设立场”完全不同。
但是今天太晚啦,明天起来接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