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杭州Discovery之书店传奇(1):每间书店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梦蝶书店:一家记录了很多人生故事的二手书店

遇见杭州,遇见书店。

总觉得杭州是座神奇的城市,一面是喧嚣的网红扎堆诞生地,一面又如春笋般拔节生长出了一家家安静隐于小巷弄堂里的独立书店。

纸书唱衰的时代,这多少有些传奇。

一路高歌猛进的“互联网之城”杭州,阅读,从来不止!这几年,杭州街头神奇般地陆续诞生了好多家宝藏书店,星星点点。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新书店的主人,居然大多是95后、00后。可是,他们明明是有着“互联网原住民”标签的z世代啊!

如果说上一代开书店的店主是在“守”店,那么,这一代年轻人,更像是在“玩”书店,正是他们和他们的小店,让这座城市的阅读空间和文艺角落,有了新的定义和精神力量。

尽管,有的店可能如昙花一现,来过,很快又消失了。但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钟情于书店这个行业呢?z世代的他们,又是怎么重新定义书店的?

都市快报“深夜读书馆”特别推出“杭州Discovery”之传奇书店系列,我们一起走进他(她)和他们的书店看一看。

首期我们走进的是——主打淘中古二手书的梦蝶书店。

乍听到“梦蝶”这个店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诗句,我猜,店主应该是个浪漫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吧。

哪知,他更喜欢哲学派的现代诗歌。

第一次电话联系上采访的时候,梦蝶书店的主人小杨,就吟诵起了诗人杨牧的《星问》:“星子在西天辉煌地合唱,雨水飘打过我的墓志铭,春天悄悄地逝去……是谁轻叩着这沉沦的大地?”他说,他当时真的被这首诗轻叩到了,于是,开启了“梦蝶书店”的追梦之旅。

店主小杨,1996年出生,95后一枚,因为个性率真,好朋友们喜欢喊他“瓜叔”,

“人生是一场浊水漂流。”他说话总时不时夹杂着几句诗句,然后又力荐店里能说会道的一位店员小姐姐接受采访。

一度,我以为,他是社恐。

谁知,后来在天目里的一场市集上,我们第二次相约相对面采访的时候。一杯咖啡的时间,几乎全是他一个人在滔滔不绝。他语速极快,思维跳跃。好几次,我不得不插嘴喊停,“且容我理理思路!”

社恐又话痨!

这个书店老板,实在矛盾得有点意思。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内心藏着一个有趣又不安份的灵魂。

据说他开店起家的书,是和收废品的打了一架,才抢到了一批等待被当成废纸卖掉的二手书,足足有1000多本。

而这批书的故事,不久前更是刷爆了社交网络。

和卖废品的干了一架

收购到了1000多本二手书

第一批书来自一位已故大爷的藏书

几个月前,网上流传的一张黄色卖书便签,便是来自瓜叔亲笔所写。

结果,网络上,一时间,传疯了,火到所有人都在找这家书店。

因为,这个故事听上去,实在有些劲爆。

“本店绝大多数书的目录来源于2021年,偶然收得的一个王大爷的书。据其书里的东西判断出来,其为杭州工厂某工人,80年代函授汉语言专业。一生最远去过五台山。但是在30平米的房子里,堆满了从东欧到苏联,从西欧到美洲,从西非到东南亚,从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到新诗的一千多本书。其去世以后,儿媳妇以公公的书都是黄色小说为由,叫来收废品的和我,不忍这些书沦为纸浆,通过跟收废品的打了一架,并且给了收废品的钱,晚上叫朋友去收废品的店里买等方法,拿到其生平所有的书,并且做成书目,把他一生对文字的热爱传递给更多喜欢书的人。”

有些自媒体借此给自己的帐号传播引流,干脆直接打上了标题,“儿媳发现已故公公的1000多部‘那种小说’”,“杭州王大爷一死,儿媳立马把他收藏的1000多部‘有色小说’卖了废品。”好了,这下网友更上头了。

那段时间,就连我们报社同事刷到了,都在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瓜叔有些委屈,“网上火的是便签本身,那是有次市集上,为了方便卖书,我手写了这张便签放在摊位上,被网友拍到传上去了。但大家都是看热闹围观故事,便签上也看不出是我们梦蝶书店,有些网友攻击说我们书店编故事引流,就有些过了。其实这个事件,对我们书店销量并没有带来多大促进。”

快人快语的瓜叔,似乎还是很介意在那场网络波澜里被人质疑,他当着我的面,翻着手机,找出了不少当时收购书前后,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只可惜,闲鱼买卖双方的聊天记录没有了,平台只能保存三年。”瓜叔遗憾,“那是2021年,王大爷的家人通过闲鱼找到我,想把书处理给我。当时我在闲鱼上挂了收购二手书的链接。那家人此前还喊了废品收购的,想双方比价。这才有了我和收废品的抢书的桥段。”

他回忆了发生在2021年的收购事件,没想到四年后在互联网上竟然掀起了这么大波澜。

瓜叔自述,“当时接到王大爷子女的电话,老人已经离世。子女打算卖掉老人在拱墅区的老房子,需要清空他的藏书。他们翻出一本《金瓶梅》,以为所有的书都是“小黄书”,觉得没什么价值,想全部处理掉。等我赶到时,发现满地的书,第一眼就看到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这是王小波非常推崇的经典翻译作品。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本一本翻看,发现王大爷的阅读兴趣极广,欧美小说、苏联小说、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小说,养生健康书籍,统统都有。简直就是个二手书宝库。”

面对满屋子1000多本旧书,收废品的也不肯放弃,最终经过几轮battle,瓜叔和收废品的老板,以4.5元一斤的价格平分了这1000多本书。

但瓜叔还是觉得可惜,他又找了几个朋友,“杀”去废品收购站,高价回购另一半的书。于是才有了这批完整的藏书。

“我和朋友用好几天时间整理王大爷的书,从他留下来夹在书页里的票据、笔记、借书卡里,找出蛛丝马迹,拼凑出他的人生轨迹。比如,发现他夹了一张五台山的门票,就推断可能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旅行。”瓜叔分析,“从借书卡、笔记来看,王大爷应该是个工人,上世纪80年代他还接受了函授学习汉语言,他喜欢泡图书馆,有一份手抄的《声律启蒙》,可能是太喜欢又不舍得买。他的书几乎每本都有反复翻阅的痕迹,而且版本考究,连《金瓶梅词话》读的都是香港太平书局出的版本。他的书很多版本到今天都是珍藏绝版。比如有一部大爷收藏的影印本《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一次摆摊实际上,有位大哥一眼看到,就出价400元抢走了。对方告诉我,这是中国古代版画的巅峰收藏作之一,大爷的这套虽然只是影印本,但看得出,选书眼光独到。”

这批藏书,其实四年间早已卖得差不多了,“有些特别喜欢的,我会留下,有些就被同样喜欢的读者挑走了。说实话,可能有人觉得我说得太文青太理想化。但大爷的那批藏书,确实影响了我后来的阅读版图,比如他留下的杨牧、痖弦的诗歌,施叔青的小说,聂华苓的散文,都成了我现在非常喜欢的文学作品。”瓜叔说,“人走了,书还在。有时候我在想,每卖出一本书,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把大爷爱书的记忆和故事传递下去。就像网友评价的,‘因为旧书,一位普通老人的故事为人所知。他未曾远行,但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

一本旧书,藏着一段记忆,也刻下了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在梦蝶书店,因为一本本二手书的轮回和流转,就这样无意间串联起了岁月。

从安徽追梦杭州

收来的旧书

承载着无数老人的人生历程

其实,从瓜叔四年前,把二手书收购的链接挂到网上那刻开始,开书店的梦想早已根植在心底。

瓜叔是安徽芜湖人,2019年从安庆师范大学毕业,刚好22岁。一开始,他想做一名律师,学的也是法律专业。毕业后,他干过法务,渐渐他发现,自己内心还有一个远行的梦想。

021年,他完全没有想好要做什么,便拖着行李箱,兴奋地直奔杭州这座充满梦想和生命力的城市。

在朋友介绍的一家唱片店里,瓜叔帮忙喂喂猫饭、整理仓库,做义工看店,就算先安顿下来了。这家唱片店,也卖一些二手物品,包括一点旧书。渐渐地,热爱阅读的他,发现自己对二手书产生了兴趣。

刚好那年有朋友租了个仓库卖黑胶唱片,于是,他也和人家搭伙拼着卖点旧书。他记得第一本从朋友那收来的书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更多的旧书,主要网上收购,这才有了他后来和王大爷藏书相遇的故事。

2023年,瓜叔在城西爱莲街开出了“梦蝶书店”,终于结束了他两年多来四处摆野摊的日子。

去年夏天,因为一场意外的火灾,梦蝶成了“火蝶”。

别人遇到火灾,估计只会自认倒霉。瓜叔这人有意思,火灾发生,立刻脑瓜子里转出一个念头,干脆把书店火灾现场搞成了一个展览,吸引了无数粉丝去打卡怀念。

后来,他就搬店搬到了城南鼓楼附近的抚宁巷。

瓜叔透露,其实他还淘到过更厉害的一波藏书,还是来自一位戏剧艺术界的名人,盖叫天的弟子陈幼亭。

这几年,因为不断收购到了不同老人收藏的二手书。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每位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图书馆的崩塌——“我到处摆摊,因为看到我卖二手书,甚至有老人要了我的联系电话,怕死后自己的书得不到妥善处理,提前卖给了我。”

毕生痴情戏剧,家住杭州外东山弄的陈幼亭教授,前几年去世了,家人又不在杭州定居。人走了,书怎么办?于是陈老的子女通过网络找到梦蝶书店,想托付陈老生前的藏书。

“我们走进陈老家中的时候,4000多本书,堆了一屋子,老房子里的地板都快被压塌了。而且每一本都包上了书皮,用毛笔工工整整在封面和书脊上写了书名和作者。”瓜叔说,“尽管都是旧书,但看得出主人生前对他的保护,这些书的成色和品相都极佳,还有不少绝版书和孤本。通过藏书,几乎能了解一个人的一生。陈老爱淘旧书,会在书中夹上购书发票,他的喜好非常明确,文学、哲学、戏曲和戏剧。仅仅是看到这些书,就仿佛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在书房里,打开一盏夜灯,独自翻阅爱书,遨游在自己广阔的精神宇宙的。”

收到这批珍贵的藏书,仿佛是承接下了一位老人沉甸甸的人生之托。瓜叔特地在梦蝶书店,为它们设了一块阅读区域,希望有缘人能来读一读,让人与好书的缘分能继续持续下去。

95后的书店梦

源于九年前大学里的书报亭

瓜叔开书店时间不长,但他和我掐指头算了算,卖书的时间,可是整整有九年啦!

他看出了我的吃惊,解释说,原来他在大二的时候,就在校园里承包开了个书报亭。学生世代,他就对文艺展现出了极大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天赋。

2016年,瓜叔在大学食堂对面开了个报刊亭。在他大学好友的记忆里,这个报亭也开得随性,营业时间永远捉摸不透。卖的书品种倒不少,窗口前挂着个小木牌,上面写了四个字“此意悠悠”。瓜叔从市区一位批发商阿姨那里六折进货,带到学校报亭八折卖出,遇到有缘的美女同学就胡乱打折,顺便聊聊人生和理想。

这个小小报亭似乎成了他交友的窗口,他送出去数十把报亭钥匙,“忽悠”不少学弟学妹去报亭免费看书帮他卖书。

这个模式也延续到了今天的梦蝶书店。瓜叔说,如果有读者上门,刚好自己的店没有开,门上有紧急联系电话,有人打过来,他就告诉对方,自己的钥匙藏在哪里,就让对方自己开锁进门,自助当“一日店长”,看到喜欢的书,就自己下单。

他轻描淡写,我倒听得心惊,“你不怕店里丢东西啊?”他用一贯的语气,拖长尾音慢悠悠吐了句,“这,怕啥!”

在瓜叔看来,文艺青年分两种。一种是写书的,一种是开书店的,本质其实没啥区别,终究都是去找寻一条和文字终生相伴的道路。

“我不开了,不开了。”他自嘲,这句话是自己的口头禅,其实开书店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次他都想打退堂鼓,干脆不干得了,“目前只靠书店本身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维持开销的。所以我一直在跑市集,光一年算算,都要跑起码一两百多个集市。有时候在零下两三度的集市挨冻,回来还碰上了发烧;有时候摆摊遇上暴雨,为了护住书不被淋湿,自己反而变成落汤鸡,可惜最后还是挡不住暴雨冲垮摊位......”

尽管如此,每次当瓜叔在自己书店里举办的观影会,读书会,摇滚派对,朋克音乐、诗歌分享、法律沙龙、剧本朗读等等活动中,看到因为书迷读到击中内心的文字而激动,和自己的灵魂之书相遇时,又会给自己偷偷打气,一定要撑下去,不能给期待梦蝶的读者失望。

“相信每一间书店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梦蝶书店未来会生长成杭州书迷心中的一个瞭望塔吗?他说,“我的书店,能在你迷失的生活中,帮助你寻找到一处可以偷偷燃烧的地方,就够了。”

瓜叔喜欢读庄子,于是,取名书店叫“梦蝶”。

“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他又吟起了诗句,“我们像蝴蝶那样,像火苗那样,模糊地流动,微弱地燃烧,具体地建设,不断地壮大。希望始终带着诗意与友好,与杭州的爱书人一起建造理想中的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