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那会儿搞河水治理,难就难在处处是坎儿,说几个实在的细节吧: 就说钱的事儿,当时计划投的钱,差不多是大同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大半。相当于家里本来钱就紧,还要拿出大部分积蓄去搞个大装修,剩下的钱连日常开销都得精打细算,政府手里能调动的钱捉襟见肘,到处找资金、协调预算,光这一项就愁坏了不少人。 再看拆迁,河边住了好多户人家,几十年的老邻居、老房子,突然要搬,谁都不乐意。有的人家觉得补偿不合适,有的舍不得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上门做工作能被堵在门口,甚至有人直接说“除非把我抬走”。工作人员磨破嘴皮,一户一户谈,白天谈不拢晚上接着去,光是劝服这些居民就花了大把时间和精力。 技术上也挺头疼,本来以为挖条河引点水就行,结果一测量,古城东南西北高度差了20米,水根本流不动。这就好比想让水从低处往高处流,得专门修水渠、建闸门调节水位,等于凭空多了好多活儿,工期也跟着往后拖,施工队天天围着图纸琢磨怎么改方案。 还有工程质量,有的施工队想偷懒,铺地砖下面不用水泥,直接垫点土就完事,看着表面光溜,踩时间长了准出问题。得天天派人盯着工地,扒开地砖检查底下是不是实在,发现偷工减料的就得返工,既费钱又费时间,就怕辛辛苦苦搞完是个“豆腐渣工程”。 水质维护更是个长期麻烦,河里的水不是自然流动的,全靠外面引,时间一长就容易发臭。总换水吧,水费、电费又是一大笔开销;不换吧,河水浑浊发绿,老百姓看着也闹心,当时好多人担心“这河用不了几年就得成臭水沟”。 至于舆论压力,那会儿说啥的都有,有人觉得这是“劳民伤财”,把钱花在这上面不如多搞点民生小事;还有人说工程太急,不顾实际情况。耿彦波走到哪儿都可能听到反对的声音,开会的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是常事,他自己也得顶着压力拍板,“哪怕现在有人骂,也得把事儿干成”。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决定其实是对的。如今的大同,河边成了老百姓散步、遛弯的好去处,水清清的,周围建了公园、步道,环境比以前好太多,房价也跟着涨了些,带动了周边发展。虽然当时难上加难,但把一条臭水沟变成了城市的风景线,改善了居住环境,长远来看,确实给大同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