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长治潞城尘封36年的命案终于告破

中国警察网讯记者张天龙、通讯员白宝良、元旭浩报道:一座荒废老宅,一名身份成谜的男子,一次基础信息采集,竟成为揭开一桩尘封36年命案的关键钥匙。近日,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潞城分局经高效研判、多警种联合作战,成功抓获一名潜逃36年的命案在逃人员。

6月5日上午,潞城分局石窟派出所民警辅警按照基础管控工作部署,以“一户不落、一人不差”的标准,深入辖区村庄开展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工作。当巡查至辖区某村一座废弃院落时,辅警豆磊敏锐发现这座看似长期无人居住的废弃老宅木门虚掩,透过门缝望去,院内砖雕照壁下密布着一层烟头。“进去看看!”出于职业敏感,豆磊和另一名辅警张卓帆轻声进入院子逐一排查。

“有人!”在院子东北角的一间偏房,豆磊发现房间当中的床上居然躺着一个人。

“窑洞里垃圾遍地,中间的床上躺着一名老人,那里完全不像是有人居住的地方。”豆磊跟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形。

面对突然出现的民警,男子神色慌张,言辞含糊不清。他自称名叫刘某,但无法出示任何有效身份证件,对家庭住址、亲属情况等基本信息均语焉不详、前后矛盾。民警通过查询,并未发现符合其描述的刘某信息。

豆磊迅速将现场情况报告派出所所长王勇。考虑到男子身份不明,无法确定是流浪人员还是在逃嫌疑人,豆磊既要确保有效控制该男子,防止其脱逃或发生意外,也要体现人道关怀。经综合研判,王勇想到了一个稳妥的方案:先将该男子暂时安置到辖区一家封闭式养老院,并安排精干警力看守,同时立即围绕男子身份和废弃房屋展开外围调查。

民警走访周边村民后获悉,该男子只是偶尔出现在本村,行踪不定、沉默寡言。废弃房屋主人表示,以为他是流浪人员,出于同情默许其暂住,对其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身份核查是突破僵局的关键。民警敏锐捕捉到男子带有河南口音,结合其只言片语,初步判断他可能来自河南南阳地区。警方立即安排民警启动双线核查机制:一方面,派出所通过长治市公安局发起紧急核查请求。市局刑侦、刑事技术、科信等警种闻令即动,高效协同、深度研判。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迅速与南阳公安机关取得联系,详细通报可疑男子的体貌特征、口音特点、发现地及当前状况,请求协查当地在逃及失踪人员信息。

两地警方信息高速流转、资源共享,形成强大合力。很快,长治市公安局反馈,该男子与河南省某县潜逃36年的命案在逃人员侯某高度相似。经过严谨的交叉验证,民警最终确认:这名藏匿于废弃房屋的刘某,正是1989年在河南省淅川县犯下命案后潜逃至今的犯罪嫌疑人侯某。

确认身份后,民警立即依法对侯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月15日,在强大的法律震慑和情感感召下,侯某最终对其杀人潜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交代,案发后,侯某先后流窜至东北、山西等地的偏远山区,主要在条件艰苦的小煤窑、私人矿场打零工维生。至此,一起尘封36年的命案得以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