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揭开近代温州城市肌理演变中的“烟火传奇”

7月26日下午,温图籀园讲坛携一缕市井烟火气,在温图(市府路)六楼放映厅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城市寻根之旅。本期主题聚焦于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城市空间——“菜市场与近代温州的城市转型”。《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编委、档案史料编主编王长明老师,以深厚的史料功底与独到的城市史视野,为现场听众揭开近代温州城市肌理演变中一段鲜为人知的“烟火传奇”。

王长明开篇即点明,菜市场是观察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微观窗口。他首先破解了“小菜场”称谓的历史谜题——其“小”字并非指向规模,而是源于沪语中“买小菜”的生活习惯,后随城市管理理念传入温州等通商口岸。这一名称的流变,本身就是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讲座的核心亮点,是对温州本土菜场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依据珍贵档案与文献记载,王长明考证了温州城区最早的官方设立菜场,讲述了温州菜场跨越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温州最早的兴文里菜场至今仍在营业,其存在本身即是温州城市生活连续性与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针对早期菜场多选址废弃庙宇或城基的现象,他揭示:这既是政府利用闲置公共空间、降低建设成本的务实之举,更深刻反映了传统公共空间(庙宇)向近代市政设施(菜场)的功能转型,成为城市空间近代化重组的重要表征。

近代菜场的建设与运营,呈现一幅生动的多元主体博弈图景。王长明通过详实史料展现了政府以"整顿市容、便利民生、增加税收"为目标推动菜场建设;建筑商与承包商在特许经营模式下谋求利益;商贩为摊位权益、规费负担与管理方周旋;市民则在卫生诉求、便利需求与物价考量间表达意见。这种复杂互动,正是近代城市治理从传统松散状态向制度化、规范化艰难转型的缩影。

他特别强调,菜场在近代被官方文件明确称为“整理市政之要端”,其意义远超农产品交易场所。它是政府权力深入市民日常生活的标志,是改善城市卫生(集中处理垃圾、便于检疫)的关键设施,是规范市场秩序、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更是重塑公共空间、引导市民形成新行为准则的实践场域。

从权宜之计的庙宇城基,到精心规划的市政设施,菜场的空间形态与管理模式演变,清晰勾勒出近代温州从传统城镇迈向现代都市的转型轨迹。

讲座尾声,王长明总结道:“温州菜场的近百年喧嚣,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城市记忆,更是一部镌刻在青石板与钢筋水泥中的活态‘城市转型志’。它提醒我们,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往往蕴藏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空间与制度革新之中。”

本期籀园讲坛在热烈掌声中落幕。王长明深耕典籍、钩沉索隐的讲述,成功将“菜市场”这一日常空间升华为解读温州近代化的独特钥匙。尘封的档案由此焕发新生,听众也深刻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温度,正蕴藏在最贴近生活的烟火人间。在追溯菜场前世今生的路上,我们不仅遇见了温州的过去,更理解了当下发展的深厚根基。

供稿: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