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年,朱温鸩杀唐哀帝,覆唐建梁后,素以好色闻名的他,竟将宠爱的绝色侍妾刘氏,赐给了首席谋士敬翔。 敬翔出身于同州的官宦世家,祖父敬琬曾担任唐廷的绥州刺史,父亲敬衮官至集州刺史。然而到敬翔这一代时,家道已然中落。唐僖宗末期,关中动荡不安,敬翔为避战乱流落汴州,成为乱世中的漂泊者。 此时的汴州已是朱温的势力范围。这位曾参与黄巢起义的骁将,正以汴州为基地扩张势力,急需能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 敬翔通过依附朱温的部下王发得以进入幕府,凭借一篇剖析时势的上书引起朱温注意。在汴州幕府的头十年,敬翔从普通幕僚逐步晋升为核心谋士。 敬翔的过人之处在于能精准把握朱温的意图 , 每当朱温面有难色,敬翔总能提前备好数种应对方案;行军作战时,他在帐中草拟的檄文、军令,往往顷刻而就且合于军机。 在与秦宗权、时溥等军阀的拉锯战中,敬翔提出 “坚壁清野,以逸待劳” 的策略,帮助朱温在中原混战中站稳脚跟。 在897年征讨郓州时,面对朱瑄、朱瑾兄弟的顽强抵抗,敬翔献策 “诈败诱敌,设伏围歼”,最终助朱温一举平定郓、兖二州,扫清了一大威胁。 随着朱温势力的膨胀,敬翔的地位愈发稳固。他不仅参与军事决策,更开始涉足政务管理。在朱温控制唐廷中枢后,敬翔奉命整顿河南赋税,推行 “按亩均税” 的改革,既保证了军需供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负担。 这种军政双优的才能,使敬翔逐渐成为朱温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公元907 年,朱温在汴州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后梁建国后,敬翔主持修订了《大梁新定格式律令》,在唐律基础上简化条文、加重刑罚,以适应乱世需要。 在官制改革中,敬翔建议保留三省六部框架,但增设 “崇政院” 作为决策核心,由自己担任崇政院使。 这一时期的敬翔,深得朱温信任。朱温常对左右说:“敬翔之谋,若合符节,吾无患矣。” 在与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等割据势力的对峙中,敬翔的谋略屡屡奏效。 然而,就在敬翔权势达到顶峰之际,一桩看似恩宠的赐婚,却悄然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朱温将自己宠爱的侍妾刘氏赐予敬翔为妻。这位刘氏原是东都洛阳的名妓,“色艺冠绝,性慧黠”,深得朱温迷恋。朱温此举表面上是对心腹谋士的特殊恩遇,实则暗含控制之意, 通过刘氏监视敬翔的动向。 刘氏进入敬翔府中后,仍时常以 “探望旧主” 为名出入皇宫,甚至在朱温晚年乱政时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敬翔虽对这桩婚姻的政治意味心知肚明,却碍于君臣名分只能接受,他对刘氏 “外示尊崇,内实嫌恶”,这种貌合神离的关系,成为敬翔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朱温晚年的荒淫残暴,让敬翔的处境日益艰难。朱温在统治后期变得多疑嗜杀,不仅诛杀功臣,更荒淫到乱伦的地步,甚至让儿媳们轮流入宫侍寝。敬翔多次直言劝谏,却屡遭斥责。 912年,朱温欲废黜太子朱友贞,改立养子朱友文,敬翔力谏 “废长立幼,必生祸乱”,反被朱温斥为 “老悖无用”。 同年六月,朱温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弑父夺位。在这场宫廷喋血中,敬翔选择了沉默。 然而,敬翔的隐忍并未换来安宁。朱友珪即位后,对敬翔这位 “先帝旧臣” 充满猜忌,将其贬为相州刺史,剥夺了实权。 直到朱友贞发动兵变诛杀朱友珪,敬翔才得以重返中枢。但复位后的敬翔发现,朝堂早已不是他熟悉的模样。朱友贞性格懦弱,宠信赵岩、张汉杰等外戚,这些人结党营私,屡次排挤敬翔。 在915年魏州兵变中,敬翔建议 “速派大将李存审前往安抚”,却被赵岩等人阻挠,最终导致魏州降晋,后梁失去了河北屏障。 此时的敬翔,已从运筹帷幄的谋主沦为边缘人物。他目睹朝政日非,却无力回天。这种无力感在刘氏的干预下愈发强烈, 刘氏在朝中培植势力,甚至干预军事决策,敬翔多次劝阻却无济于事。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随即挥师南下。面对后唐大军的凌厉攻势,后梁陷入混乱。 敬翔抱病入宫,恳请朱友贞起用名将王彦章,说:“彦章骁勇,若授以兵权,尚可挽回颓势。” 朱友贞起初应允,却在赵岩等人的谗言下,仅让王彦章统领三万残兵。结果王彦章在杨刘之战中兵败被俘,后梁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 十月,李存勖率军攻破后梁都城汴州。朱友贞在宫中自杀,后梁灭亡。此时的敬翔,正被软禁在府中。当唐军士兵冲入府门时,这位七十岁的老臣平静地整理好朝服,对家人说:“吾受梁恩,义不能降。” 关于敬翔的结局,史料记载略有差异。《旧五代史》称其 “自缢而死”,《新五代史》则记载他被唐军擒获后,面对李存勖的质问,厉声说:“梁之兴亡,系于天命,非臣之罪。若杀臣以谢梁,臣何惜一死!” 随后饮鸩自尽。 无论细节如何,敬翔这位辅佐后梁三代君主的谋主,最终选择了不屈而死。#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