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姜太公博学多才,被尊为百家之师,也是华夏族的文明始祖

周王将姜氏封于齐国,代替天子执行征伐任务。在整个西周时期,历代周王的王后几乎全部出自姜氏家族,周天子的血脉也一直延续自姜后的后代。试图打破这一传统的周幽王,最终遭到了姜姓申国和姬姓曾国联合西戎的攻击,导致直接覆灭。齐国的开国君主被认为是姜太公或其子孙。如果姜太公从未存在,那么不仅“齐国的起源”无从解释,还无法说明为何西周每一代周天子皆为姜后的后代。甚至现今众多族谱中,除姜姓之外的数十个姓氏都自称祖先是姜太公,这一现象同样难以合理解释。更难解释的是,我们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非单一称为黄帝的后裔;也难以理解为何姜太公被尊为百家学派的师表——涵盖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和纵横家诸多学派。

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族群自认属于炎帝部族,并且始终坚定地传承和尊奉自己的祖先,不曾轻易更改或混淆族谱。与之对应的是以周文王为代表的族群,他们被视为黄帝的后裔。关于炎黄传说、华夷辨析、文化传承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在战国时期逐步确立的。我们今天的民族性格,恰恰是在战国时代塑造完成的,而非春秋、也非西周,更不是殷商时期的产物。战国时期的文化创始人和传承者主要是以老子、孔子、孟子等道家、儒家代表人物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和孔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炎黄血脉,他们均源于殷商帝启、玄鸟生商的贵族家族。

从严格意义上说,甚至孔子本人也不属于炎黄血脉范畴。但广义的华夏正统,却不得不涵盖老子、孔子等殷商遗族。我们还观察到,宋国公室亦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这既出于生存压力,也因为从母系血统上确实与周文王有血缘联系。相较之下,姜姓族群则完全不同,他们不受这种生存压力的限制,自身便是帝国缔造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无需依附他族祖先,因而坚守祭祀自身祖先和家族所敕封的神祇,并且与轩辕帝(黄帝)明显区分开来。尽管他们与周王室有长期通婚关系,且母系血统中包含周文王的血脉,但他们的政治地位允许他们坚持祖先源自赤帝(蚩帝)。姜族融合了黄帝部落中的炎帝后裔和蚩尤后裔,这其中也包括今日所有姜太公的后裔。仅在汉族中,姜姓人口便多达约三百万,若算上汉族以外的姜太公后裔,如韩国的崔姓、朴姓、姜姓和卢姓,数量更为庞大。炎帝和蚩尤的血脉在汉族外还广泛存在于苗族等民族中。

姜太公的学识渊博绝非漫游四方学来的。他至少继承了连山氏、烈山氏炎帝的传承,作为拥有祭祀权力的大巫师家族,带着《连山易》的治国理念与周人合作。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道家尊姜太公为师,而非起源于元始天尊。观察苗族的巫术仪式“临兵斗者皆阵列向前”,这明显是姜太公时代流传下来的法术,且有史料佐证。苗族精湛的木工建筑技术,也帮助我们理解墨家为何将姜太公尊为师。

法家和兵家的治国用兵理念,则是自炎帝时代开始积累的智慧。这些思想不可能凭空诞生,也非姜太公个人突然顿悟所得。姜太公的高政治地位,是因其与周人的联姻及其带来的嫁妆,成为后世周代政治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何姜太公后人在西周时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