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俄罗斯的野心很大的!其实俄罗斯的军队离基辅十分之近,可是俄军迟迟没有对乌克兰首都

俄罗斯的野心很大的!其实俄罗斯的军队离基辅十分之近,可是俄军迟迟没有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出手,就是想要攻占乌克兰更多的领土,来弥补这场俄乌冲突带给俄罗斯的损失。 俄乌冲突打响时,不少人紧盯着基辅。他们笃定俄军会直扑这座首都 —毕竟在常规认知里,拿下首都往往意味着战争落幕。但俄军的行动却出人意料:他们在基辅外围盘旋数日,主力突然掉头,目标牢牢锁定乌克兰东南部。 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俄罗斯战略逻辑的延续,其脉络早在 2014 年就已清晰。当年俄军迅速控制克里米亚,核心是保住塞瓦斯托波尔军港 — 这座黑海舰队的母港,是俄罗斯维持黑海影响力的根基。紧接着,俄罗斯强化对顿巴斯地区的渗透,只因当时的顿巴斯贡献着乌克兰 30% 的工业产值。这种 “先控战略支点、再拓资源腹地” 的思路,在此次冲突中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延续。 俄罗斯对东南部的执着,首先源于对自身经济结构的清醒认知。其经济深度依赖资源出口,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钢铁占外贸收入的半壁江山。2021 年,俄罗斯 18% 的进口钢铁、23% 的进口煤炭来自乌克兰; 冲突爆发后,供应链断裂直接导致钢铁企业开工率下降 12%。而控制东南部矿区后,2023 年钢铁产量已回升至冲突前的 90%。显然,顿巴斯的煤矿、扎波罗热的钢铁厂,是俄罗斯对冲西方制裁、填补资源缺口的关键 — 握着这些资源,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取稳定的外汇收入。 资源之外,军事与地缘价值同样是核心驱动力。黑海沿岸的控制权尤为关键:马里乌波尔港恢复运营后,2024 年第一季度 40% 的出口货物直抵印度和埃及,这不仅是运输通道的重建,更是俄罗斯在西方围堵下开辟的新贸易航线。 扎波罗热州的地理位置更具战略意义,俄军部署于此的导弹可覆盖乌克兰全境,防空系统能拦截来自波兰方向的目标;途经该区域的 “友谊” 输油管道,更让俄罗斯掌握了能源话语权 ,2023 年冬季,通过调节输油量,成功影响了匈牙利的对乌政策。 外部压力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战略方向。北约东扩的步伐步步紧逼:1999 年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时,俄罗斯尚显克制;2004 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使其西部边境直接暴露在北约火力覆盖下;2022 年乌克兰成为北约 “增强伙伴国”,距离正式加入仅一步之遥 。 若实现,北约导弹将部署在距莫斯科 400 公里处。俄罗斯将东南部视为阻止北约东扩的 “最后防线”,攥住这片区域,才能为国家安全筑牢屏障。 俄军在东南部的治理动作,更透着长期经营的意图。他们在控制区推行卢布结算,重建学校与医院,将赫尔松州的粮食纳入俄罗斯储备体系;农业部门专门配送种子、派遣技术员,计划将这片黑土地改造为新粮仓。 这些举措与短期军事行动无关,核心是让资源区持续产出价值 , 既缓解了冲突带来的国内民生压力,也稳固了民众对政府的支持,这比占领一座战后废墟的基辅更具实际意义。 这种资源主导的影响力,还延伸至周边国家。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的工厂长期依赖顿巴斯的焦煤,如今俄罗斯掌控货源,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不得不看其脸色。这种基于资源的话语权,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具持续性。 北约的反应恰恰印证了东南部的价值。美国提供的 “海玛斯” 火箭炮专门打击该区域的铁路与桥梁,欧盟则加大对乌克兰农业的援助以保住敖德萨的粮食出口 — 西方显然清楚,俄罗斯真正争夺的不是基辅的政治符号,而是东南部能持续创造价值的资源。 俄罗斯并非打不下基辅,而是算清了利弊:一座战火摧残的首都,只会成为填不满的财政窟窿;而东南部的煤矿、港口、农田与管道,每一样都能转化为真金白银与战略优势。西方制裁越严厉,北约东扩越紧迫,这些资源就越像俄罗斯手中的盾牌与长矛。 如今,俄军在东南部的每一步推进都紧扣资源与战略节点:顿巴斯的煤矿在复产,马里乌波尔港的货轮在装货,扎波罗热的农田在播种。这些场景里藏着的,不是简单的领土野心,而是一个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攥紧能创造价值的资源,远比占领一座空城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