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到深夜对着工位发呆,朋友圈“躺平”表情包刷屏,年轻父母念叨“钱赚了不少,咋还是慌”——这些场景,95后跨学科学者崔文瀚博士看在眼里。这位懂材料科学又懂同龄人痛点的年轻人,带着共情走进生活,从身边人的笑愁里,找破解“意义感缺失”的密码。他说:“我们这代人啥都不缺,缺的是把日子过踏实的‘抓手’,我想找找这抓手在哪儿。”
一、从实验室到朋友圈:95后学者的“学术转向”
他原本研究材料稳定性,大学时刷到“考研失利,人生废了”的朋友圈,下面一连串“我也是”的评论,像极了电脑里材料裂纹蔓延的数据图。
“材料有薄弱点会裂,我们心里的‘坎儿’不也这样?”这个发现让他琢磨:95后能算清芯片效率,却算不透“大厂裁员”的焦虑;能设计抗压材料,却找不着应对“35岁危机”的心里支撑。“单靠材料科学看不透这些,得把对物质的严谨和对同龄人痛点的理解拧成一股绳。”
于是,他翻社交热帖,泡露营地、共享办公空间,记“内卷”“躺平”背后的心声。这份对同龄人的在意,成了他跨界研究的起点。
二、95后更懂95后:他看透了年轻群体的情绪规律
在他眼里,“没劲”“算了吧”是年轻人情绪流动的“暗号”。多年观察发现:就像材料裂纹总在“应力集中点”扩散,负面情绪也爱往年轻人的“软肋”钻——考研失利、职场PUA、婚恋压力,都是藏不住的“薄弱处”。
宿舍里互相吐槽“考公太难”的应届生,像并排的脆性材料,一个emo带垮一屋;朋友圈发“躺平”的同龄人,多是“卷不动了”的缓冲,转头仍在偷偷努力。“不是真要躺,是心里的‘韧性’被焦虑磨薄了。”他举了个例子:同校学姐曾天天发“人生无望”,后来做公益、拍vlog,“丧话”变成了“今天帮了人,超开心”——“就像给材料加了层保护膜,抗压力强了。”
他想说明:“我们这代人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找对‘出口’,正能量也能刷屏。”
三、用“材料智慧”给青春“打补丁”:95后学者的跨界妙法
他擅长把材料科学的道理,变成年轻人能懂的“生活指南”。
他说,年轻人遇坎儿撑不住,像手机电池在低温下掉电快——材料学叫“容量衰减”,到人身上,就是“心里扛不住事了”。咋办?“像给手机戴保暖壳,我们也得找‘温暖连接’:和朋友打球、追治愈剧,心里的‘电量’慢慢就满了。”
他还发现,沉迷“信息茧房”像材料里的“气泡缺陷”:气泡多了材料易裂,总刷“焦虑帖”的人,心里会变“脆”。“得主动刷点不一样的:看支教vlog、读老一辈奋斗故事,心里的‘结构’才稳。”
四、从想法到做法:95后学者的“落地建议”
他的研究不止于“想”,更落到“做”。
对同龄人,“3分钟小确幸”很实用:每天拍张晚霞、给朋友发句“你超棒”,像给材料做“小拉伸训练”,攒出心里的“韧劲”。高校试了这招,参与学生“焦虑指数”降了三成。
对社会,建议很“95后”:学校搞“野生实践课”(摆摊、策划市集),企业搞“意义感打卡”(记“帮同事解决问题”),社群组织“线下盲盒局”(陌生同龄人做公益、聊困惑)。合作企业试后,95后离职率低了12%。
“意义感不是大道理,是每天攒的小踏实,我们这代人能自己攒出来。”
结语
采访最后,他翻出手机相册:左边是材料显微图,右边是露营合照,肌理竟有点像。“材料结实靠结构,我们日子踏实靠连接。”这位95后学者笑说,“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是在找新活法的一代——我想帮大家把这活法找得更明白点。”
从实验室到朋友圈,他用共情与勇气,让“意义感”从虚飘的词,变成能抓在手里的实在。这或许是95后研究者最珍贵的地方——不只做学问,更做同龄人的“搭桥人”,在丰裕日子里,搭起通往“心里踏实”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