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场暴雨 万万没想到,故宫火了! 既不是新展亮相,也不是明星打卡,而是因为故宫太和殿前1142个石雕龙头再次出现了“千龙吐水”的奇观!
说实在的,我刷到视频时,还愣了一下,心想这水咋排得这么利索?三层高的大台子,雨水顺着龙嘴喷出来,底下金水河眼见着水位就上去了,可台面上呢?没一会儿水就溜光了。
想想看,这可是六百多年前修的系统,没用钢筋水泥,没安抽水泵,就靠着精心设计的坡度和藏在台基里、地下的沟沟渠渠,雨水自己就找着路流出去了,一点不积着。
最让我服气的是,这套老系统从明朝用到现在,六百多年了,零件还是原来的,没听说要大修。连2012年那场特大暴雨(“7·21”)都扛住了。
那时候北京不少地方淹得厉害,可故宫呢?就靠着这些龙头排水,愣是没事儿。反观我们现在,管道是粗了,材料是先进了,可一场急雨,家门口的路可能就成了小河,鞋都湿透。
现在来看,真不是咱现在技术不行,是老祖宗那会儿,是真懂怎么跟自然相处。哪儿高哪儿低,水往哪儿流,龙头嘴开多大,地下暗渠怎么走,算得清清楚楚。
看着那些龙头吐水的画面,心里真有点感慨。故宫的美,不光在那些金瓦红墙,更在这些实实在在、管用了几百年的“生活智慧”里。
它告诉我们,好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也扛得住风雨的。
雨还在下,希望北京城里的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最后也希望咱们现在建东西、管城市,能从古人这份“实在”和“远见”里学点啥。
你家附近下雨积水吗?或者你见过故宫“千龙吐水”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