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的沧州署西街,烟火气很浓,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峰味烧饼铺里,35岁的沧县小伙吴菲一瘸一拐地走到案台边,看着合伙人褚峰揉面、擀皮、撒芝麻,金黄的烧饼混着芝麻的醇香漫出店门。
这是90后小伙儿吴菲两次脑梗后,重新找到的生活滋味。
两次脑梗
吴菲是沧县杜林镇东街村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沧州市里从事销售工作。后来,他还在别人的介绍下兼职游戏代练。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小他8岁的褚峰。褚峰是沧县风化店乡南顾屯村人,也在沧州打工。他们脾气相投,就在一起租房居住。
“那时候就想着多挣钱,觉得年轻就是资本。”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销售业绩,他工作起来连轴转也不觉疲累;游戏代练有订单时,坐在电脑前10多个小时不挪窝是常事。
外卖、熬夜、久坐,让1.6米的他体重飙到180斤,裤子腰围和裤长差不多。
吴菲不知道的是,此时健康隐患早已潜伏。
吴菲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爸爸、爷爷、奶奶都在40多岁时因心梗或脑梗离世。
“总觉得那是老一辈的事,我还年轻。”他从没想过测血压,更没在意过身体发出的信号。
2019年7月,吴菲突然感觉看东西重影、头疼不止。他以为忍忍就能过去了,结果越来越严重。
第二天一早,褚峰将他送到了市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他患了“脑梗”。
经过14天的治疗,出院前,医生反复叮嘱他:“必须按时吃药,调整作息,不然二次脑梗会更严重。”
可吴菲出院后,因工作忙碌时常忘了吃药,生活又回到熬夜、吃外卖的老样子。
2019年12月的一个夜晚,吴菲从上午坐到第二天凌晨。连续工作15个小时后,眼睛突然刺痛流泪,他以为是累了,洗了把脸就躺到床上。可身体的不适越来越强烈,凌晨3点,他想翻身时,发现自己左半边身子突然动不了了。
更可怕的是,他想喊褚峰,喉咙里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像有块布堵着嗓子,怎么使劲都没用。”吴菲用右手撑着身体,艰难地一点点挪到褚峰床边,拍醒好友后,颤抖着在手机上摁出“120”。
第二次脑梗比第一次严重得多。
住院20多天,吴菲花光了所有积蓄,左半边身子彻底不听使唤,连最简单的“你好”都喊不出来。
医生告诉他:“不坚持康复,可能终身坐轮椅;语言功能不锻炼,也许再也说不了话。”
吴菲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
不到30岁,没钱,身体瘫了,连话都不能说,家里至亲去世,“我当时真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吴菲说。
从“说不出”到“站得起”
褚峰看出了他的绝望,每天下班就来陪他,帮他擦身、喂饭,还总找话题逗他:“等你好了,咱去吃老豆腐,你以前最爱吃的。”好友的陪伴像根救命稻草,让吴菲没彻底垮掉。
转机出现在一个下午。吴菲刷到一条视频:一位因喉癌手术失语的残疾人对着镜子练习说话,从“啊”“呀”的单音节,到能说出完整句子,花了整整三年。
“他能做到,我也行。”吴菲突然有了劲。
他开始像视频里那样练说话。最初只能发出“啊”的气音,练到嗓子疼也不停下来。
褚峰就当他的听众,拿着识字卡片,一个字一个字教他:“先练‘褚’,我的名字,‘褚峰’。”
吴菲跟着对口型,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也顾不上擦。一个“褚”字,他练了半个月才说清楚。
语言训练的同时,肢体康复也没落下。
他怕肌肉萎缩,每天用右手按摩左半边身子,从肩膀到脚踝,一遍要做40分钟,累得右手发麻也不停。
想坐起来时,他就用右手抓住床沿,一点点使劲,每次汗都湿透衣服,摔回床上无数次也不放弃。
“最难的时候,练说话练到嗓子出血,练站立练到浑身疼,但一想到‘可能永远说不了话’‘永远站不起来’,我就咬着牙继续。”吴菲说。
在床上躺了半年后,奇迹慢慢发生:吴菲能说出简单音节了;也能艰难地重新站起,在屋子里慢慢挪动。
当他第一次扶着墙走出出租屋,看到阳光时,不由得泪湿眼眶。
搭伙干
2023年,褚峰想自己创业,就辞了之前的工作。
吴菲为了感谢褚峰对自己的照顾,决定将当时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入伙。
因为褚峰喜欢做饭,吴菲就和他商量:“要不咱开个烧饼铺吧?咱兄弟俩搭伙干。”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拿着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计划。
褚峰外出学习后,就开始自己练。
“面要醒透,火要匀,心要静。”褚峰每天反复练习,面案上的面粉堆成小山,胳膊累得抬不起来。
2023年10月,他们在沧县南顾屯村边开了一家早餐店,卖馄饨、烧饼等。
“之所以选在那里,是因为那是褚峰的老家,且农村租金便宜。”吴菲说,“干了一年多,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我遇到了一名乡医,他用中医帮我调理了一年多,我的身体大有起色,虽然腿脚还不利索,但说话基本恢复正常了。”
这次创业没挣到钱,让两人有点儿失望。
“没有时间自怨自艾,我得赶紧打起精神来。”吴菲说,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2025年,不甘心的两人重新回到沧州,在沧州市区署西街租下一间10平方米的小门市。
“这是整条街比较便宜的房子。”吴菲说,他和褚峰没有钱装修,就刷了层白墙,做了一个简单的招牌。峰味烧饼铺就这样开业了。
刚开业时,生意并不好。
每天清晨6点出摊,到中午只能卖出几十块钱,连房租都不够。
吴菲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干着急。
有顾客嫌他们的烧饼太硬,有顾客嫌大饼不香,还有同行说起了风凉话:“走道都不利索还想做生意?”
面对风言风语,他们都没吭声,闷着头一遍遍改进配方。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是两个人经常互相鼓励的话语。
好好活下去
有一天,吴菲想到,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推广自己的产品。
“我可不可以这样做?”吴菲跟褚峰商量。
当天,吴菲就拍了一段视频。画面有点抖,是褚峰低头揉面的背影。
视频发出去后,并没有引来多少关注。
“视频里需要有吸引人的亮点。”吴菲说。
他姓吴,就把自己的烧饼叫“吴大郎烧饼”。
吴菲不怕把自己得病的经历讲述出来。
有人在视频下说:“一个脑梗的还出来抛头露面,不嫌丢人?”吴菲看到了,回复说:“靠自己双手挣钱,不丢人。没钱过日子,那才叫丢人。”
吴菲也记不清发视频后多少天,有个顾客拍了段他们铺子的视频,配文:“这家烧饼铺的老板不容易,味道也好。”
他们的视频浏览量慢慢上来了,好多人在评论区问地址。
看到多条“你们的铺子在哪”的消息,吴菲和褚峰激动得手都抖了,赶紧多准备了点儿面粉。
有个大姐说:“我刷到视频来的,看你不容易,多买点。”
有个大爷说:“我也得过脑梗,知道有多难,支持你。”
他的视频有越来越多人看,有人专门开车来买烧饼。
现在,他们每天能卖500多个烧饼,有甜口的、咸口的。
他们不仅卖烧饼,还卖鲜肉馄饨。
“等过阵子,咱把铺子收拾收拾,加个桌子,让人家能坐着吃。”吴菲说。
他们盘算着,等过些日子,再增加烧饼的品种。
有一位顾客问:“每天累不累?”
吴菲想了想,说:“不累。生病那会儿,觉得天塌了。现在每天闻着烧饼香,看着这么多人来买,觉得日子有奔头。”他举起手里的烧饼,对着镜头笑:“你看这烧饼,刚出炉时烫嘴,放一会儿就刚好,日子也一样,慢慢熬,总会好的。”
风吹过街角,带着烧饼的香气飘向远方。吴菲曾经被命运重击过,现如今,在市井烟火里找到了自己的光。
正如他在视频里说的:“脑梗打垮了我的身体,却打不垮我想好好活着的心。”
(记者祁晓娟吴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