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网约护士”:叫好易,叫座难

转自: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

家里有病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照护,但其他家庭成员工作忙没时间怎么办?现在有一些医院和专业平台提供“网约护士”服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网约护士”由注册护士执业,上门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网约护士”既是推动护理资源下沉的创新实践,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回应消费者健康需求的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达4500万人,其中九成以上处于居家照护状态。很多家庭面临“医院住不下、家里护不好”的尴尬。另外还有大量产妇、病人、术后患者和残障人士,也会出现不便出门就医,但又需要医疗护理的情况,比如更换尿管、胃管,伤口清创,康复训练等。专业医疗护理成为刚需。

该情况已引发政府相关部门关注。2019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选定北京、广东等6个省市试点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该方案明确,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即“网约护士”),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护理服务。2021年1月起,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

经过6年多时间试点,“网约护士”的社会价值逐渐显现。“互联网+护理服务”把优质的护理服务送到患者家中,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患者、医院、社会的多方共赢。以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例,2024年派单达到350次,服务量同比增加54%。目前,该院频繁提供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有60多名,其中一名护士因口碑好上门服务达90次。

不过,近期有相关调研报告指出,“网约护士”服务提供主体不断丰富,服务项目逐渐增多,覆盖地区开始扩面,但始终面临“护士参与度低,用的人也少”的发展困境。报告认为,“网约护士”之所以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涉及的因素很多,最核心的是费用问题。护士上门服务收费包括耗材费、医疗服务费、上门服务费等,一次服务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些费用中除少部分可以使用医保支付外,大部分要患者自费支付。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群体或慢性病患者,经济压力可能成为“最后一公里”障碍。另外,“网约护士”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护士,其劳动价值一般较高,而目前许多“网约护士”的服务报酬较低,导致他们上门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广的还有安全问题。在医院外实施医疗行为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置。患者家中不可能具备应急抢救条件,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现场急救不及时,很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护士进入陌生环境进行服务,也存在安全风险。据媒体报道,有“网约护士”进入患者家中遭遇犬只袭击、家属冲突等险情。另外,数据隐私泄露也威胁“网约护士”的职业安全。某平台系统漏洞导致患者隐私泄露后,数名护士遭到电话骚扰。

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探索将合规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减轻患者及其家庭负担。医疗机构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与居家服务,并持续加强技能培训,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互联网平台则要筑牢技术防线,为服务安全上“双保险”。

“网约护士”作为一种医疗服务创新模式,其发展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向“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延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是将医院服务复制粘贴到家庭环境里,而应是“制度保障坚实有力、服务安全便捷可及、价格体系合理亲民”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照护力量。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