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傅斯年考察苏联后为什么认为苏联是最反动的政权? 傅斯年——山东聊城人,民国时期

傅斯年考察苏联后为什么认为苏联是最反动的政权? 傅斯年——山东聊城人,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曾经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上世纪对苏联模式认识比较清醒的人物有徐志摩、傅斯年、胡适等人。 傅斯年对苏联的看法,不是凭空来的。1920年他以北大代表身份赴欧洲考察,期间曾到苏联停留。那时的他,刚从五四运动的激情中走来,对西方民主、科学抱有强烈向往,眼里容不得半点对个人自由的压制。 在苏联的日子里,他看到的景象和预想的完全不同。街头宣传画里的集体主义口号震天响,可普通百姓家里的粮票、布票却紧巴巴的。他想找个知识分子聊聊,对方却眼神躲闪,说的全是报纸上的套话。有次他在莫斯科街头想买本书,书店老板翻来覆去只敢给他几本政治读物,连托尔斯泰的小说都藏着掖着。 这让他想起在北大时的日子。那时学生们敢在红楼里争得面红耳赤,敢在街头演讲痛骂时政,连校长蔡元培都护着大家说“兼容并包”。可在苏联,他感觉空气都是紧绷的,好像每个人嘴里都叼着一把锁,想说的话全锁在肚子里。 他和徐志摩聊过这事,徐志摩说自己在苏联看到“革命的热情底下,藏着对个性的碾压”。傅斯年深以为然。他研究历史,见过太多打着“集体利益”旗号剥夺个人权利的政权,苏联的计划经济让他不安——政府管着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看似公平,可个体的意愿被踩在脚下,这和他追求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有人说他太偏激,毕竟那时苏联刚经历战乱,物资匮乏是暂时的。可傅斯年不这么看。他在日记里写:“一个不把人当人的制度,再冠冕堂皇的口号也遮不住骨子里的反动。”他怕的不是穷,是思想被圈养,是连质疑的权利都被剥夺。 后来他和胡适书信往来,两人都觉得,评判一个政权好坏,不能只看它说什么,更要看它怎么做。苏联搞的集体化,表面是为了国家强大,可底层农民的土地被收走,反抗就被镇压,这在他们看来,和封建专制没本质区别。 傅斯年的观点在当时不被多数人理解,甚至有人骂他“亲西方”。可他认准了一点:真正的进步,得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抬起头说话,都能有选择的权利。他一辈子骂过国民党的腐败,也批判过苏联模式的僵化,不是故意唱反调,只是觉得,学者的本分就是说真话。 放到今天看,他的看法或许带着时代局限,毕竟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复杂成因。但有一点值得琢磨——当一个社会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时,是不是离“反动”就不远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