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禁眼神一亮,上前颤声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谁知,老太太的回答竟让他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知道郭永怀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功勋科学家,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曾在美国留学多年,跟随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学习,在那个年代,能有机会进入美国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凤毛麟角,而郭永怀不仅深造成功,还在国际上小有名气,李佩与他一样,也是在那个年代旅居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她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遇见了郭永怀,两人志趣相投,后来在伊萨卡结婚,并孕育了一个女儿。 李佩原名李佩珍,出生于1917年的江苏镇江,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伶俐,性格坚毅,1930年代末,她考入北京大学求学,在抗战爆发后,北大南迁至昆明,与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李佩随校一同南下,不仅继续学业,还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工作,展现出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心,1939年,她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赴欧洲参加世界青年大会,向各国与会代表讲述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也为她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1947年,李佩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在这里,她继续钻研语言,同时也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结识了郭永怀,两人志同道合,彼此欣赏,很快便走到了一起,1948年,他们在纽约州的小城伊萨卡举行了婚礼,之后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家庭生活幸福安稳。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郭永怀和李佩深受触动,他们决定放弃美国安稳的生活,带着孩子回到刚刚成立的祖国,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条件都极为简陋,尤其在科学教育领域,资源匮乏,人才稀缺,但夫妻二人没有犹豫,1956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亲自写信邀请郭永怀加入国家的科研队伍,郭永怀立即响应,夫妇俩带着对祖国的深情踏上归途。 回国后,郭永怀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参与国家最核心的科研项目,主要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爆轰力学研究,这是一项高度机密、责任重大的工作,压力巨大,但郭永怀全力以赴,与此同时,李佩也投身教育事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语,她不仅教授基础英语,更根据理工科学生的需要,编写了专门的科技英语教材,帮助学生阅读外文科技资料,她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欢迎。 1968年冬天,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李佩的生活,那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乘坐的飞机在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坠毁,飞机失事时,他与警卫员用身体死死护住装有重要资料的公文包,最终两人同时殉职,遗体被发现时,公文包完好无损,22天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那些资料成为关键。 郭永怀的牺牲震惊了全国,他年仅59岁,正值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李佩失去了丈夫,从此独自一人抚养女儿,她没有选择离开,也没有沉浸在痛苦中,而是继续坚守岗位,投身教育事业,她保留了丈夫的书房,书桌上放着郭永怀未写完的报告,钢笔斜斜地搁在那里,像是在等待某一天继续书写,李佩常常坐在丈夫留下的椅子上,望着那张桌子默默思念。 1979年,中美之间开启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的项目,由李政道提出,中方需要一位既懂英语又了解科技教育的人负责语言培训,李佩被选中,承担了这项任务,这一项目最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大学校长,李佩因此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晚年的李佩生活朴素至极,她穿着几十年前的旧毛衣,住在中关村老旧的房子里,她的客厅简单到几乎没有装饰,沙发腿有些歪,但她依然喜欢坐在那里看书,她把毕生的积蓄60万元全部捐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郭永怀奖学金”,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她还将丈夫获得的“两弹一星”奖章捐给学校档案馆保存,认为这些荣誉不该私藏,而应属于国家与人民。 1999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讲学,从杨振宁到霍金,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成为北京学术界的重要平台,那一年,她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李佩至此真正成了一个人,但她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坚持工作到85岁才正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