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湖北武汉,一名大学生在乘坐前往新疆的飞机上,突然听到广播在喊着需要医生,有一位乘

湖北武汉,一名大学生在乘坐前往新疆的飞机上,突然听到广播在喊着需要医生,有一位乘客身体出现了不适。该学生自告奋勇前往,并紧急对乘客进行救助使其转危为安。然而此事曝光后,不少网友质疑:他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属于违法行医。 在一架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上,万米高空的平稳被一阵急促的广播打破。一名女乘客突发不适,情况危急,机组人员紧急呼叫医生。 机舱里瞬间安静下来,乘客们面面相觑,空气中满是紧张。广播一遍遍响起,可始终没人应答。要知道,高空急症非同小可,一旦处理不当,飞机就得紧急备降,不仅耽误行程,更可能危及生命。更要命的是,这位女乘客以前就有过类似发作,甚至导致过航班备降。 一片沉寂中,大二医学生小孙站了起来。他只是临床专业的一名在读学生,但此刻也顾不上多想,快步走到了发病乘客的身边。 他检查后发现,女乘客意识还清醒,只是头晕、手脚发麻、脉搏微弱。简单询问病史后,小孙立刻判断出情况,先让乘务员拿来糖水喂下,又用机上急救箱的设备做了初步检查,并给她吸上了氧气。一套流程下来,女乘客的症状很快缓解,人也缓了过来。 一场高空惊魂总算有惊无险地落幕。乘客们纷纷为小孙点赞,夸他“见义勇为”。事后,小孙所在的大学也发文表扬,获救乘客和机组更是对他感激不尽。 谁知,这件好人好事传到网上,风向却变得有些奇怪。赞扬声中,夹杂了不少尖锐的质疑:“一个大二学生,懂多少临床知识?连执业证都没有,这比不救还危险,名牌医科大学竟然宣传这种行为?” 还有人说:“没有行医资格就敢动手,万一出事了谁负责?被讹上了怎么办?学校这么宣传实在欠妥。” 这些评论,把小孙的善举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给他扣上了“非法行医”的帽子。面对这些声音,小孙心里虽有些不舒服,但态度很坚定:“不后悔,也不后怕。” 他解释,自己并非鲁莽行事。就在当年寒假,他曾在医院急诊科实习了整整一个月,对抢救流程有基本了解,正因为心里有底,才敢站出来。不过,他坦言自己也因此多了一丝顾虑,并建议其他医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还是要“量力而行”。 法律上定义的“非法行医”,通常指没有执业资格却开门营业、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可小孙在飞机上做了什么,喂糖水、测生命体征、吸氧,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急救措施,不涉及开药、打针这类专业医疗行为。 说白了,这和一个普通人看到有人溺水,上前做心肺复苏没什么本质区别,靠的是常识和基本的急救技能。 法律恰恰是鼓励这种行为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里明确提到,紧急情况下抢救危重病人,不受执业范围限制。而《民法典》第184条更是我们常说的“好人法”,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用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早就给出了答案:在生命面前,及时施救是最高原则。如果非要等一个“完美”的、持有执业证的医生出现,那这位乘客可能就等不到了。 小孙的举动,展现了一个准医生最宝贵的勇气和担当。他或许还没有拿到那张证书,但他已经具备了一名医生应有的品德,对这样的善举,社会理应给予最大的肯定和包容,而不是用“键盘”上的风险评估,去寒了救人者的心。 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到急诊室的见习实践,再到万米高空的挺身而出,小孙用行动证明,医者的仁心是青春最闪耀的勋章,医路漫漫,初心如炬,这束光,终将照亮更多生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