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冬,朝鲜战场的天空被战火染红,美军一次突袭式空袭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遭遇轰炸,一名年轻军官在任务中牺牲,这个消息最初被极度保密,直到一份电报被送到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收到了电报,那是一份加密电报,来自前线,内容简短却沉重: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电报纸张上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几行冷静的文字,毛泽东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放下电报,转身去拿烟,他的动作一如往常,但看在旁人眼里,那一刻不同寻常。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母亲是杨开慧,幼年时,他经历了母亲被国民党杀害的惨痛,也曾与父亲长期分离,后来,他被送往苏联求学,接受系统教育,回国后,他没有直接进入高位,而是被安排到北京市委宣传部门,从基层做起,此后,他主动申请参加抗美援朝,最后被批准随彭德怀进入朝鲜前线。 在朝鲜,他并没有担任显赫职务,而是负责司令部的日常事务和文件工作,那天清晨,他刚整理完情报资料,准备向国内汇报,敌机突袭时,他来不及撤离,被炸弹击中,当场牺牲。 毛泽东并未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为其安排特殊岗位,实际上,在毛岸英提出请战时,身边不少人劝阻,有人觉得他是主席的儿子,应该留在国内,相对安全,可最终决定权在毛岸英自己手中,他坚持要上前线,毛泽东没有阻拦,也没有特殊照顾,他曾说过,志愿军不是谁的专属部队,毛岸英也是一名普通战士。 这封电报的到来,没有引发什么公开的哀悼仪式,也没有在报纸上大肆报道,毛泽东只是把电报收好,没有多说,他没有掉泪,也没有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但他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悲痛,他点烟的手多次停顿,明明火柴就在手边,却迟迟没有点燃。 与此同时,在台湾,蒋介石也收到了同样的消息,他的反应也出人意料,他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料的那样公开庆贺,更没有利用这个事件做政治宣传,他沉默地接过情报,让人把毛岸英的背景资料调出来,一条条看完,他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儿子,也知道这个年轻人曾留学苏联,回国后没有享受高官待遇,而是从基层做起。 蒋介石并没有公开评论这个事件,他只是悄悄记在了自己的日记里,据记载,他在得知毛岸英牺牲消息后的那个晚上,独自思考良久,他没有召集会议,也没有下达什么命令,只是让人通知蒋经国回家,蒋经国是他的长子,自幼被他寄予厚望。 蒋经国的经历与毛岸英有些相似,也曾在苏联求学,也曾在战乱中成长,但蒋介石对他的安排显然更为周全,回国后,蒋经国从地方任职开始,但始终在蒋介石的庇护下逐步晋升,蒋介石从不让他接触战场,说他不仅是自己的儿子,更是国民党的未来。 相比之下,毛泽东显得更为决绝,他没有为毛岸英铺设仕途,也没有阻拦他去最危险的地方,毛岸英的请战信递交给彭德怀时,没有经过特殊通道,也没有得到特殊批复,他被视为一名普通干部,跟所有志愿军一样,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帐篷,面对一样的危险。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没有特批国葬,也没有安排接回遗体,他说,他在哪牺牲,就在哪长眠,毛岸英的墓地留在了朝鲜,至今仍是志愿军烈士陵园的一部分,有人曾提议把遗体迁回国内,但毛泽东早已表态,不需要。 蒋介石晚年时,曾多次翻阅旧日记,他看到自己早年写下的“毛不足为虑”,不再发表意见,那个曾经在战场上与毛泽东争夺天下的对手,如今只能遥望对岸,重新思考自己当年的判断。 对比两位领袖的做法,不难看出他们对“子女”这一概念的认知差异,蒋介石认为儿子是政治的延续,是家族权力的继承人,因此要保护、要扶持;而毛泽东则认为儿子首先是人民的一员,是国家的一部分,不能因出身而享有特权。 毛岸英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毛泽东教育的结果,他没有享受特权,也没有被过度保护,他的死亡,是战争残酷现实中的一个缩影,却也成为毛泽东一生中最沉重的痛。 历史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一个把儿子送上前线,一个把儿子留在身边,他们都曾是国家的领导者,都面对过生死与权力的考验,但他们的选择,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国观。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再未公开提起他,但据说,他一直保留着毛岸英的遗物:笔记本、钢笔、军装,这些东西没有被展示,也没有被谈论,它们被收在一个抽屉里,伴随毛泽东度过了许多个沉默的夜晚。 信息来源:71年前的今天,毛岸英留下在国内最后的影像......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