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时健出狱后,中央领导去玉溪卷烟厂视察,对省里的领导说,你们要多多给他关照,他是我们的功臣。
马军在1984年开始担任玉溪卷烟厂的法律顾问,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与褚时健见面的情景。当时,褚时健还未成名,约定的见面地点是昆明的茶花宾馆,那天正值周四。马军当时是省司法厅律师管理处的副处长,兼职为大型国企提供法律咨询,特别是关于合同法的讲座,因此被褚时健注意到。马军笑着说,愿意为褚时健的烟厂提供法律顾问服务,部分原因是能够获得大量的内供烟抽,那时候,80年代的烟厂普遍流行白壳包装的烟,成为了疏通关系的手段。 那天,昆明下着大雨,褚时健冒雨赶到宾馆。尽管他当时名气不大,但马军很快就被他吸引了。褚时健在简短的对话中,表现出了对法律逐步规范化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烟厂未来将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法律要求,因此必须有专业的法律顾问团队来应对这些变化。两人约定在高档的地方见面,但吃的却很简单。褚时健将菜倒在米饭上,迅速吃完,接着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对烟厂的规划以及未来的抱负。马军注意到,褚时健的经商才智在这时已经展露无遗。 事实上,褚时健的经商天赋早在他最初经营红糖厂时便显现出来。1963年,褚时健被分配到西双版纳的曼蚌糖厂(后来改为戛洒糖厂),这是一家长期亏损、发不起工资、每年依赖财政补贴勉强维持的工厂。然而,褚时健上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他对糖厂的设备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榨糖机的滚筒数量,从3个增加到9个,并用新的蒸汽锅替代了旧的锅炉,这样大大节省了燃料的消耗。除此之外,褚时健还将糖厂的工资制度改为按劳取酬,生产的红糖越多,工人就能赚得更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诸时健,这个名字在玉溪卷烟厂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对玉溪卷烟厂的发展和壮大功不可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诸时健就已经在玉溪卷烟厂担任了重要职务。那时的玉溪卷烟厂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都无法与其他烟草巨头相提并论。 然而,诸时健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玉溪卷烟厂渡过了最艰难的创业阶段。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生产工艺到营销策略,从人才招募到企业文化,诸时健对玉溪卷烟厂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在诸时健的带领下,玉溪卷烟厂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玉溪卷烟也逐渐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品牌。 然而,人生的起起落落往往令人难以预料。功成名就之际,他竟因赌博问题锒铛入狱,从云端跌落谷底。他初时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整日愁眉不展,甚至一度想过轻生。所幸,在狱方的安排下,他接手了管理图书的工作。 这项工作虽然简单,却给了诸时健一个安顿身心的港湾。埋首书海之中,他渐渐找回了些许平静。狱中探视的队伍络绎不绝,既有家人朋友,也有昔日的部下和生意伙伴。大家都惦念着诸时健的境遇,纷纷带去慰问的物品。 劫难无情,诸时健的身体每况愈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他时常昏厥,几次命悬一线。狱方见状,决定为他办理保外就医。诸时健出狱后,中央领导去玉溪卷烟厂视察,对省里的领导说,你们要多多给他关照,他是我们的功臣。
1943年,褚时健的父亲去世,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死亡。从那时起,褚时健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说:“死意味着永远离开,意味着你本来正在做的事再也做不成。父亲的死让我第一次感到死亡的可怕,也让我明白活着的重要性。活着的每一天,把每一件事做好,尽好自己的责任,就是不辜负这一生。” 褚时健将褚橙打造成知名品牌后,每年总会有人到哀牢山拜访,向他请教经验。曾有一个年轻人从福建远道而来,问他:“我毕业六七年了,什么事都没成,接下来该怎么办?”褚时健听后,淡淡地说:“你才六七年,我种果树都十年了,急什么?”对于那些二三十岁就急于“成功”“一夜暴富”的年轻人,褚时健时常感慨:“总想着抓现成的,靠大树碰运气,哪有那么好的事。人生没有顶峰,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事情是要不断做下去的,我都快九十岁了,不还是在摸爬滚打吗?” 褚橙的成功并不令褚时健感到意外。在他看来,品质才是最为重要的。他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从玉溪大营街的家中出发,前往新平县嘎洒镇的果园,行程两个半小时。大营街是云南第一村,当地农民依靠褚时代红塔集团的配套产业发家致富。因此,褚时健的行程,仿佛是从一个时代跨越到另一个时代。他每次来到果园,看到近3000亩的橙树和27万株橙树,他才会露出笑容。 橙树开花结果后,褚时健每周都会亲自上山尝果,直至橙子完全成熟。作业长向他汇报本周出现的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亲自到田里解决。这种做法延续了他在经营红塔时的管理风格。红塔时期,褚时健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让问题出车间”,他始终坚持不把问题留到第二天。2012年,85岁的褚时健通过电商将褚橙推向市场,凭借着优良的品质,褚橙常常被抢购一空,成为名副其实的“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