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地主丁枕鱼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看到了外甥王树声,直喊救命,谁知对方竟然直接让刽子赶紧砍了他,这是为何? 1927年春天,湖北麻城王家村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22岁的王树声刚刚加入共产党不久,就做了一件在当地引起巨大争议的事情。 他把自家的70多亩田地全部分给了村里的贫苦农民,这些田地是王家几代人积累的家业,按当时的地价值不少钱。 王树声的决定让家族里的人难以理解,堂弟王宏文找到他说:“哥,这些田地是爷爷留下的,你这样做对得起祖宗吗?” 王树声回答得很直接:“田是农民种的,粮食也是农民收的,我们家凭什么不劳而获?”这个回答虽然简单但体现了他对土地问题的基本认识。 当时的麻城县像王家这样的地主并不算最富有的,真正的大地主是那些拥有数百甚至上千亩土地的家族,他们往往与当地官府关系密切。 王树声的亲戚丁枕鱼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在黄安县拥有近千亩良田,手下还有十几个佃户。平时在县里也有一定影响力,经常为一些纠纷做“调解”。 1927年夏天,农民协会在黄安县成立,按照当时的政策,要对大地主进行清算,重新分配土地。这个消息让丁枕鱼感到不安。 他找到王树声,希望能够通过这层亲戚关系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丁枕鱼说:“树声,我是你的长辈,农会的事情你要照顾一下。” 王树声明确告诉他:“农会是为贫苦农民服务的,不会因为亲戚关系而改变政策。”这个回答让丁枕鱼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丁枕鱼开始暗中阻挠农会的工作,他串联其他地主,拒绝交出多余的土地,还鼓动佃户不要参加农会活动。 丁枕鱼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他让人在农会门口倒垃圾,撕毁宣传标语,甚至威胁农会的积极分子,有几个农民因为参加土改被他家的打手殴打。 农会的其他成员对此很担心,毕竟丁枕鱼是王树声的亲戚,处理起来确实比较敏感,有人建议先做思想工作,看能不能说服他主动配合。 王树声经过考虑后认为,不能因为个人关系而影响整个土改工作,他在农会会议上表态:“谁反对土改,就是全体农民的敌人,必须严肃处理。” 1927年10月,农会决定对丁枕鱼进行公审,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想看看王树声会如何处理这个棘手问题。 公审当天,县里来了很多围观的民众,丁枕鱼被带到台前,农会宣读了他的罪状:阻挠土改、殴打农民、破坏农会工作等。 按照当时的政策,像丁枕鱼这样的恶霸地主,情节严重的会被判处死刑,农会经过讨论,决定执行最严厉的处罚。 当宣布判决结果时,丁枕鱼转头看向王树声,希望这个外甥能够为他求情,但王树声没有任何表示,判决按照程序执行。 这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农民们看到连王树声的亲戚都不能例外,对农会的决心有了更深的认识,土改工作因此进展得更加顺利。 从经济角度看,土地重新分配确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原来的佃户分到土地后,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当年的粮食产量就有所增加。 王树声的做法也为其他地区的土改提供了参考,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成为那个时期土改工作的基本要求。 1930年,王树声参加了红军,开始了军事生涯,他在大别山地区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那里的土改经验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根据地的农民政策相对温和一些,除了没收地主土地外,还保护中农的利益,鼓励发展生产,这种做法得到了更多农民的支持。 抗日战争期间王树声在晋察冀边区工作,那里的减租减息政策比土改更容易推行,既照顾了农民利益,又避免了过激的冲突。 解放战争时期他回到大别山地区,重新组织武装力量,当地农民对他印象很深,许多人主动参军或提供支援。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王树声负责地方工作的配合,由于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部队的后勤保障比较充足。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但他的生活一直比较简朴,很少搞特殊化。 1960年代,有关部门要为他修建专门的住房,他提出了几个条件:面积不能太大、不要独门独院、周围不要派太多警卫。 直到1974年去世,王树声都住在普通的宿舍里,他常说:“当年分掉家产参加革命,现在更不能贪图享受。” 信源:【人物研究】“神枪大将”王树声——黄冈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