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发行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2025年7月23日消息,仅半年的时间,曾经风靡全球的DeepSeek就跌下了神坛。 在 AI 技术飞速迭代的赛道上,DeepSeek 的轨迹堪称跌宕。 很少有人留意,那些在办公场景里帮人整理数据、在教育平台上辅助备课的 AI 工具,不少都藏着 DeepSeek 的 “内核”。 企业级市场的 API 调用数据显示,有 200 多家公司正在用它的技术框架开发产品,调用量较年初暴涨 20 倍。 这种 “藏于幕后” 的状态,像极了早期安卓系统 —— 普通用户未必知道它的名字,却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手机应用接触它的底层技术。 但大众视野里的 DeepSeek,却是另一番景象。 最新数据显示,其移动端月均下载量从 8111 万骤降至 2258 万,跌幅超过七成。 社交平台上,“为什么放弃 DeepSeek” 的话题下,满是关于体验的吐槽:有人说写一份会议纪要,竞品能实时生成,它却要加载半分钟。 有人晒出截图,服务器繁忙的提示框三天内弹出了 17 次。 这些细节叠加起来,让不少人觉得这款曾被捧为 “国运级成果” 的产品,正在快速褪色。 回溯 2025 年初,它的热度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App 上线第 28 天,累计下载量突破 1 亿,日活跃用户峰值冲到 9700 万,创下全球 AI 产品增长纪录。 当时高校实验室用它做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政务系统接入它优化流程,连国外科技媒体都在专题报道里追问:“这个中国团队是如何用低成本实现接近 GPT-4 的性能?” 创始人梁文锋在行业论坛上放话 “要做国产 AGI” 时,台下掌声雷动,没人觉得这是夸海口。 转折发生在技术迭代的空窗期。 原定于 5 月初发布的 DeepSeek-R2 版本,因芯片供应中断一再推迟,直到 7 月仍无确切消息。 而同期竞品几乎保持着每月两次的更新频率:有的优化了多轮对话逻辑,有的增加了实时数据联网功能。 用户不会等,教育领域的老师转用了能即时生成教案的工具,职场人换成了支持多格式文档解析的竞品,政务系统也开始测试响应更快的替代方案。 更关键的是开源战略带来的复杂局面。 DeepSeek 开源了全部 53 页的技术白皮书,包括模型训练参数和推理逻辑,这在国内 AI 行业是头一遭。 好处是中小企业能用极低成本搭建自己的 AI 应用,坏处是不少团队直接拿它的框架做了 “轻量化改造”—— 去掉冗余功能、优化界面交互,做出的产品比官方版本更贴合用户习惯。 有开发者透露,某款主打 “快速写作” 的工具,核心代码有 60% 源自 DeepSeek 的开源库,却因启动速度快 3 倍,抢走了大量用户。 团队规模也成了被议论的焦点。 外界扒出 DeepSeek 核心研发人员仅 120 人,不到头部 AI 公司的五分之一。 有人据此质疑:“这么点人既要维护开源社区,又要推进 AGI 研发,能顾得过来吗?” 但行业内的人知道,他们的技术积累其实很深 —— 在医疗影像识别、政策文本分析等专业领域,其模型准确率曾多次刷新行业纪录,只是这些成果很少被普通用户感知。 梁文锋的沉默让误解雪上加霜。 面对下载量暴跌的质疑,他既没解释芯片断供的影响,也没说明开源的长远价值,只是在内部信里强调 “要守住技术初心”。 这种态度对比起同行的高调运营 —— 比如豆包联合教育机构推出定制功能、Kimi 邀请用户参与模型训练 —— 显得格外 “不合时宜”。 如今再看,那些争论 “凉没凉” 的人或许没意识到,DeepSeek 的故事正在分两条线走:一条是 C 端用户看得见的下载量下滑,另一条是 B 端市场看不见的技术渗透。 而梁文锋最该反思的,可能不是哪条线走得不顺,而是没能让公众明白:他要做的从来不是一款 “用完即走” 的工具,而是想搭建一个能支撑整个行业的技术底座。 就像当年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初期没人在意服务器放在哪,直到电商、社交、支付都跑在上面,才显露出价值。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