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一女子在学车考驾照时,因无法忍受被男教练多次辱骂,于是气愤的质问男教练说:从我上了车,你就对我连说带骂,什么笨死鬼,什么滚回家,这种没完没了骂人的话。紧接着女子更是激动的说,我已经忍你很久了!你一直在吼骂我,你是什么意思,这是侮辱骂人你知不知道?反而男教练听完却很不以为然回道:那你就不要学啊! 走在路上总能撞见些让人心里不痛快的事儿,尤其在服务行业里。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有位阿姨买酱油,多问了句保质期,老板就不耐烦地挥手,说 “不买就别挡道”; 还有人去修鞋摊补鞋,刚说想换个结实点的线,修鞋师傅就瞪眼睛,说 “就你懂行”。 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透着一股不被当回事的别扭,驾校里的教练和学员之间,也常出这类让人窝火的纠纷。 2024 年 3 月,上海一家驾校的练车场里,有位刚报名的女学员正握着方向盘练习。 从她上车的那一刻起,旁边的男教练就没给过好脸色。 打方向盘稍微慢了点,教练就皱眉骂 “笨死鬼”。 油门踩得轻了点,又被怼 “滚回家去”。 一开始,女学员觉得自己是新手,学得慢难免挨说,就一直忍着。 可教练的骂声像跟屁虫似的,每次练车都追着她,根本没个停。 终于有一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当场问教练,为什么从上车起就没完没了地骂,这些话明明就是侮辱人。 没想到教练半点歉意没有,反倒一脸不在乎地说 “那你就不要学啊”,那态度仿佛学员的感受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 3 月 23 日,这位女学员又因为一次操作失误被教练训斥,这次教练的话更难听,“笨得跟猪一样”“回家抱孩子去吧” 都骂了出来。 女学员再也忍不住了,下车直接和教练理论,说自己已经忍了很久,质问他到底是在教开车还是在骂人,知不知道这是侮辱。 她本来想退学退费,可驾校说前期有费用产生,不一定能全退,也没说要管管教练的行为,她觉得委屈,就把视频发到了网上,想讨个公道。 其实不光是驾校,现在有些服务行业都有类似的问题。 就像有业主说的,物业本来是花钱雇来服务的,结果有时候反而被物业人员刁难,甚至还有霸凌的情况。 说到底,不管是教开车还是做其他服务,尊重都是最基本的。 练车本身就容易让人紧张,新手出错很正常,教练多点耐心,少点火气,学员才能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要是总在辱骂甚至暴力的环境里,就算学会了开车,心里的疙瘩也难解开。 希望这些事能让驾校好好管管,让教练明白,不尊重人的教学,再怎么严格也没人愿意接受。 对于此事吗,有人说这教练纯属找抽,“学员花钱是来学本事的,不是来当出气筒的,骂几句还行,必须吊销教练证!” 也有人觉得不全是教练的错,“新手练车确实能把人急死,我当年学的时候也被骂过,现在想想教练是恨铁不成钢,不然上路更危险。” 更多人在吐槽行业乱象,“不光驾校,好多服务行业都这德性,总有人把脾气当权威。上次我去修电脑,多问两句就被怼‘懂就自己修’,真是花钱买罪受。” 还有人支招,“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硬气点,该报警报警,该投诉投诉,退钱换驾校,惯着他们干嘛?” 也有人叹气,“说到底还是监管松,驾校只认钱不管人,要是能给教练搞个评分系统,学员不满意就扣钱,看他们还敢不敢横。” 这些驾校冲突事件折射出服务行业尊重缺失的共性问题,引发社会对职业伦理的反思。 业内人士指出,教练将辱骂、体罚等同于 “严格教学”,实质是权力错位 —— 学员付费购买服务,却沦为教练情绪宣泄的对象,这种失衡关系暴露出驾校管理的粗放与行业规范的滞后。 法律界人士强调,教练言语侮辱可能涉嫌侵犯人格权,动手打骂更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驾校若纵容此类行为,需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学者则认为,此类现象与 “师道尊严” 的畸形解读有关,部分从业者将身份优势异化为特权,忽视了服务本质是平等沟通。 公众普遍呼吁,应建立教练信用档案与学员评价机制,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标准,同时畅通维权渠道,让学员不必在 “忍气吞声拿证” 与 “维权受阻退费” 之间两难,从制度层面铲除服务业的霸凌土壤。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如果当时是你们在现场,会怎么做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