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国航空专家马凤山被派去苏联学习轰6飞机制造,苏联专家一再强调:不必记笔记,我们会把资料送到中国,后来却翻脸不认账,可结果出乎苏联意料! 1959年,30岁的航空工程师马凤山被派往苏联学习图—16轰炸机制造技术,这次学习是中苏航空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方面安排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设计理论、制造工艺、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按照协议,培训结束后所有技术文件都会移交给中国。 大部分中国学员认为既然有完整资料,上课时就没必要详细记录,但马凤山习惯把重要内容记下来,他觉得这样便于复习和理解。 图—16是苏联1950年代的主力轰炸机,采用后掠翼设计,装备两台图曼斯基涡喷发动机,这种机型的技术相对成熟,制造工艺也比较完善。 马凤山的笔记记录了飞机的基本参数:翼展34.64米,机长34.8米,最大起飞重量75吨,发动机推力每台93.2千牛,最大航程7200公里。 除了基本数据,他还详细记录了设计要点,比如机翼的后掠角为35度,这个角度是经过大量试验确定的,能够平衡高速性能和低速操控性。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决定终止合作项目,所有苏联专家撤回国内,原定的技术转让也被取消。 中国方面只能依靠已有的资料继续研发工作,马凤山的笔记这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技术团队提供了关键的设计参考。 轰—6的研制工作于1958年开始,1968年12月首飞成功,这款飞机在图—16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使用了部分国产化部件。 首批生产的轰—6甲主要用于核武器投送任务,机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设计,但航电系统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设备。 1970年代开始,轰—6进入持续改进阶段,轰—6乙改进了电子设备,轰—6丙增加了电子对抗能力,轰—6丁则专门用于电子侦察。 每次改型都会根据具体需求调整配置,比如轰—6丁安装了大量电子设备,机内燃油容量相应减少,航程有所下降。 1990年代的轰—6H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个型号换装了涡扇发动机,燃油效率提高约15%,航程和载荷都有明显改善。 新世纪以来的轰—6K进行了更大幅度升级,新型发动机推力增加到12.5吨,航程达到8000公里以上,可以挂载多种精确制导武器。 轰—6K的航电系统完全重新设计,采用数字化座舱显示,飞行员工作负担大幅减轻,导航精度也比早期型号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2018年首次公开的轰—6N是目前最新型号,这个版本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作战半径进一步扩大,可以挂载空射弹道导弹。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轰—6系列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渐进式改进策略,在基本平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子系统和设备。 发动机是改进的重点,从最初的涡喷发动机到后来的涡扇发动机,推力提高了30%以上,燃油消耗率降低了20%。 航电系统的进步更加明显,早期型号使用模拟仪表,现在已经发展到全数字化显示,雷达性能、导航精度、通信能力都有质的提升。 武器系统也在不断扩展,从最初只能投放自由落体炸弹,到现在可以发射各类导弹,打击能力增强了十几倍。 制造工艺的改进同样重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后,飞机的结构重量减轻了8%,强度反而有所提高。 轰—6的持续改进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积累过程,每次改型都会遇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 比如换装涡扇发动机时,需要重新设计进气道和控制系统,这个过程让设计团队掌握了发动机安装的关键技术。 增加空中受油能力时,需要解决结构强化、管路布置、控制逻辑等多个技术难题,这些经验为后续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 信源:最美奋斗者|造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是他一生致力做的事——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