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毛主席收到小女儿李讷的来信,信上就一句话:爸爸,我需要8000块钱。 在那个年代,8000元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十几年才能攒下这笔钱。 而这封信,偏偏来自领袖的女儿,一个每月只拿几十块工资,连养活自己和孩子都成问题的单身母亲。 在毛主席看完信,久久没有说话,他摘下眼镜,揉着眉心,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伟人的女儿,怎么会穷到这个地步? 这要从毛主席定下的家规说起,他对子女有一条“铁律”:只要参加了工作,就得靠工资吃饭,不准再向家里伸手。 这不是空话,长子毛岸英牺牲前,过的就是供给制生活,次子毛岸青身体不好,也只能按规定标准领生活费。 即使是对最疼爱的小女儿李讷,原则也从未松动过,国家困难时期,李讷周末回家饿得狼吞虎咽,毛主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饭桌上却依然不动声色,从不给她搞特殊。 这规矩首先是他自己带头守的,他每月工资404.8元,大部分都拿去接济了困难的同志和群众,衣服破了就打补丁,一双布鞋穿好几年,他一生留下124万元稿费,更是没给子女留一分,全部投入公共事业。 在这种风气下长大的李讷,从小就被要求过普通人的生活,她考上北大,穿着打扮和同学没两样,没人知道她的身份。毕业后当编辑、当联络员,一切也都平平常常。 然而,这种“普通”的背面,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境,尤其在婚恋上,作为领袖的女儿,这个身份是她最大的障碍,毛主席让她找个普通人,别在高干子弟里打转,可谁又敢轻易靠近这位特殊的女性呢? 直到1970年,快三十岁的李讷在江西“五七”干校,遇上了一个叫徐小的招待所服务员,小徐没什么文化,但人老实热情,两人竟谈起了恋爱。 当消息传回北京,母亲江青第一个反对:文化差太远,以后怎么过日子,李讷却铁了心,直接写信请父亲批准。 在毛主席问了问小徐的人品,听说他忠厚老实,大笔一挥就同意了,他还送去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嫁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食粮,却没能填补现实的鸿沟。 但是激情退去后,俩人巨大的差异暴露无遗,李讷爱静,捧着书能看半天,徐小好动,觉得生活就该热热闹闹的,两人几乎没话说,日子过得比一个人时还寂寞,婚后不到一年,这段被父亲“批准”的婚姻就散了。 在离婚时,李讷已经怀有身孕,1972年儿子出生,她成了单身母亲,每月45元的工资,要养活母子俩,要付保姆费,还要买奶粉,奶粉在当时是稀缺品,一项开销就占去她大半工资。她咬牙硬撑,实在撑不下去,才放下所有骄傲,写下了那封8000元的求助信。 收到信的毛主席心痛不已,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轻易答应了这门婚事,他沉默许久,对身边人说,直接给钱,不用批条子了,他随即从自己的稿费里拨出8000元。 为了让这笔巨款能花在刀刃上,管理员吴连登只给了李讷3000元现金,剩下5000元替她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想到另一个女儿李敏生活也不宽裕,嘱咐也给她送去同样的数目,这份父爱,公允得近乎残酷,却也是他作为父亲,唯一能给的物质补偿了。 当钱解了燃眉之急,可李讷心里的坎过不去,婚姻失败让她觉得没脸见父亲,毛主席多次催她回京,她都找借口推脱,她独自带着孩子,在寒风里推着自行车排队买菜,日子过得清苦又倔强。 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她的世界塌了,她搬回北京一个小院,生活依旧拮据,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市井,与普通市民没什么两样。 直到1984年,经人介绍,她认识了王景清,王景清曾是毛主席的警卫,也有一段失败的婚姻,为人温和踏实,他对李讷的处境既理解又心疼,两人一见如故,次年低调结婚。 这场婚姻,给了李讷一生最安稳的港湾,王景清包揽了所有家务,买菜做饭,陪她看病,把她的儿子视如己出,邻居们常看到,老两口在院子里一起腌酸菜,日子平凡而温暖。 后来李讷常说,父亲给她的不是钱,而是做人的道理,那8000元,帮她渡过了人生最难的关口,也让她真正学会了如何勤俭持家。 而在毛主席逝世后,遗物里除了一屋子书,几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按照他的遗愿,剩下的稿费分给几个子女,巧的是,每人正好分到8000元。 并且主席的子女,没有一个经商,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继承的是精神,而非物质,李讷用一生的朴素、坎坷与坚韧,诠释了“伟人子女”这个身份的重量。 【信源】人民日报:《毛泽东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