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巴西向中国的牛肉出口量,已经成功突破了200万吨,光卖牛肉,巴西就从中国这里挣到了接近2.5亿美元。可以说,已经抢占了中国市场。让人不解的是,国产牛肉到底输在哪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中国人对牛肉的热爱从未如此强烈,超市冷柜里堆满的进口牛肉包装上,“巴西”字样越来越常见。 2023年,巴西向中国出口的牛肉首次突破200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2%,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吃掉1.4公斤巴西牛肉。 这笔生意为巴西带来近95亿美元收入,但每公斤均价却从2022年的6.56美元暴跌至4.83美元,价格战的火药味弥漫整个市场。 国产牛肉为何节节败退?答案藏在成本和规模的差距里,巴西牛肉能低价横扫市场,靠的是“牧场比牛多”的资源优势。 全球四分之一的牛肉出口来自巴西,前三大肉企JBS、Marfrig、Minerva控制着产业链,从牧场到冷库的集约化生产将成本压到极限。 反观国内,散户养殖占七成以上,饲料价格高企,一头牛出栏周期长达两年,成本是巴西的1.5倍。 更残酷的是,巴西用退化牧场转耕地的政策持续扩大产能,而中国耕地红线制约着牧草种植,国产牛肉连“自保”都吃力。 价格只是表象,更深层的较量在贸易规则里,2024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亲手密封一批出口中国的牛肉,背后是38家新增肉类加工厂获准入华。 至此,144家巴西企业拿到中国市场的通行证,一年预计增收20亿美元,这种政府背书的企业军团作战,让分散的中国养殖户难以招架。 就连巴西雷亚尔贬值都成了武器,货币贬值让巴西牛肉在国际市场再降价10%,而人民币波动却让国内进口商利润薄如纸片,有贸易商苦笑:“现在连仓储物流都得自己干,否则根本赚不到钱”。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显而易见,进口牛肉均价每公斤5.19美元,比国产牛肉便宜30%,但价差背后藏着隐性成本。 巴西输华牛肉全是冷冻去骨肉,适合快餐和加工食品,而中式烹饪偏好的鲜肉、牛腩等部位仍需依赖国产。 清真食品和高端牛排市场仍是国产牛肉的阵地,但巴西正通过《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协定》进军高端市场,未来连这块“自留地”也可能失守。 全球牛肉供应链的紧张让矛盾更尖锐,阿根廷解除牛肉出口禁令后对华发货量激增,澳大利亚活牛价格一年涨了18%,连锁反应下中国进口商被迫接受涨价。 但巴西凭借绝对产能稳坐钓鱼台,甚至预测2025年出口量再增29%。 这种“卖方市场”里,中国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餐桌上的牛肉自由,正被南美牧场主宰。 或许国产牛肉的出路不在硬碰硬的价格战,黑龙江的雪花牛肉能卖出进口牛肉三倍高价,证明品质仍有竞争力。 政策层面加速牧场规模化、推广饲料替代技术,消费端培养对本土品牌的认同,才是长远之道。 当巴西忙着把莓果和蜂蜜也塞进中国货柜时,我们或许该思考,除了降价,牛肉战争还需要更多筹码。 信息来源:2024年全球及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前景预测分析——中商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