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曹丕继位不到七年,就撒手人寰,史书把锅甩给“荒淫无度”。可翻开细节才发现,曹丕那

曹丕继位不到七年,就撒手人寰,史书把锅甩给“荒淫无度”。可翻开细节才发现,曹丕那种活法,能挺到四十岁,已经算命硬。 公元220年,汉献帝正式把皇位让给了曹丕,东汉正式变成了曹魏。当都城洛阳的钟声响彻云霄,盖过了风声,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但表面的风光掩饰不了权力的残酷。曹丕屁股还没在龙椅上坐热乎,清洗立马就来了。他的亲弟弟曹植首先就遭了殃,皇帝的诏命也帮不了他,只能乖乖上交兵符,彻底靠边站。 像陈群、司马懿这些能干的臣子,都被他安排到关键位置上,看上去是分掌大权,可实际上呢?曹丕背后给他们下了密令,让他们互相盯着对方、牵制对方,谁都别想一家独大。至于他那些叔伯兄弟,表面上给了封地,封了王爵,好像挺风光,实则都被赶到边远地方,免得在京城里兴风作浪。 坐稳了之后,曹丕心里头压抑了好多年的欲望,就像大坝决了堤,哗啦啦全涌出来了。他爹曹操在时留下的娱乐班子——那些能歌善舞的歌伎美女,他照单全收,只是改了个名号。 他母亲卞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几次三番地劝他,可曹丕根本不听。宫里传得沸沸扬扬,说卞太后气得骂出“狗鼠不吃你的剩饭”(意思是骂他做人不堪)这样的狠话。 可惜,亲妈的火气再大,也浇不灭皇帝儿子放纵的玩心。曹丕把老爹留下的铜雀台当成了享乐天堂。他嫌台上的琉璃瓦不够气派,全换成了金光闪闪的鎏金瓦。一到晚上,铜雀台灯火通明,那光亮连洛河对岸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曹丕也不是光顾着玩,一点正事不干。曹魏的正常运转还在。比如说,他继续推广他爹创立的屯田制度,把军队和老百姓组织起来开荒种地。在关中地区推广,黄河东岸的荒滩也被开垦成了良田。 这个法子挺管用,让曹魏有了粮食储备,减少了百姓没饭吃起来闹事的情况。他还让陈群负责,搞出了一个叫“九品中正制”。在文化方面,曹丕也写文章,他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章要有“气韵生动”的标准;他写的《燕歌行》七言诗,被后人看成是真正有文人气质诗歌的开端。 乍一看,好像有点盛世景象,可这假象没维持几年。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宫里头花钱就像流水一样,速度快得惊人。掌管财政的尚书台官员连着查了三次账,那开支数字就是控不住,一个劲儿地往上窜。 打仗虽然把北边匈奴的残余势力赶回大漠深处,可闹蝗灾又把粮仓吃空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削减给地方的赏赐。然而曹丕照样夜夜笙歌,灯火辉煌,两百多乐工演奏到天亮才罢休。上行下效,都城洛阳里那些富家子弟,也学着皇帝的样子,骑马、登楼、喝酒、玩女人,成了风气。 曹丕把铜雀台建得贼高,往下看能把洛水尽收眼底。高台的后殿里,雕梁画栋,几乎每天夜里都会多挂起一只新灯笼——这代表又一位新美人入册了。 宫里的档案记载,光有名有号被记录在册的美人就有上百位,每个人是哪儿人,什么出身,擅长什么歌舞,都写得清清楚楚。其中特别受宠的被叫做“四美”,莫琼树、薛夜来这些名字排在前头。 最让人背后议论纷纷、觉得突破底线的是,连他父亲曹操以前留下的妃子,也被他弄进了自己的后宫。朝廷上的大臣们只能低着头,假装啥也没看见。 曹丕还大规模扩建了铜雀台基座,甚至在地下修了温泉池子,台阶都是暖的,冬天晚上水汽蒸腾,一片朦胧。伺候的宫女排着队送吃的喝的,杏仁酪、葡萄干、加了糖的甘蔗酒(蔗浆酒),靠甜味去驱散夜里的寒气。 曹丕对糖的迷恋近乎病态。他的菜单上几乎每道菜都得加蜂蜜,甚至连咸鲜口的腌笃鲜,最后也要撒一把糖霜。御医提醒他这样吃对身体不好,可他根本不当回事。医生没办法,只能随时备好蜂蜜水(竹筒蜜饮)在旁边伺候着。 风言风语传得越来越邪乎,都说曹丕为保命、也为纵欲,吃了大量的“五石散”。这东西吃了能让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幻觉。服用后全身燥热,狂出大汗,古人觉得能驱寒补阳,但代价巨大——心跳加速,浑身像火烧。吃完热得不行,又得赶紧喝冰酒降温,一热一冷,身体根本受不了。 有记载说他连续服用一年,至少干掉了二十多斤这玩意儿!药劲儿过去后,走路打晃,眼珠子通红,说话都不利索了。宫里人悄悄传,皇帝肚子肿起老高,脚皮大块大块地脱落,走路像踩在烧红的炭火上,疼痛难忍。 晚上睡在寝宫里,痛苦的呻吟声不断传出来,宫门都换了好几次,就为了隔音不让外面听见。御医们心里怕得要死,生怕皇帝哪天突然死了,这口“用药不当害死皇帝”的大黑锅扣自己头上,多次请求辞职不干。 公元226年四月,春天快过完了洛阳还挺冷。一场大雨连下三天。曹丕突然就病危了,喉咙像被堵住,水米难进,手脚冰凉冰冷。御医们干瞪眼没办法,近侍们扶他躺上御床。他身体变得僵硬,呼吸急促短浅。洛阳皇宫大门挂起了黄色幡旗,对外封锁消息。宫里的人,却都默默换上白衣白服准备着。 四月二十六日,曹丕嘴唇发紫,在寝宫断了气,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