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但有人却看出,但其中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两岸民间这两年总在聊抗战记忆,有人翻出滇西远征军的旧照片,有人整理川军出川的家书,直到国务院说要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去九三阅兵观礼,这些散落的故事才算有了个郑重的去处。 官方说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里他们有功,可看台湾那边的动静,这事怕是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这些老兵的来历。活到现在的,基本都过了九十,最年长的差两岁就百岁了。 1937 年日本人打进来时,他们还是二十来岁的小伙,不少人瞒着家里就参了军,编入国民党军队守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里,他们跟日军拼刺刀,一仗下来灭了一万多敌人,让全国人喘了口气。 淞沪会战更惨,打了三个月,一百多万人搅在一块儿,咱们这边伤亡三十万,硬是把日本人 "三个月亡华" 的狂言砸成了泡影。 这些账都是记在史料里的,不是谁能抹掉的。 台湾对这事的反应透着股拧巴。 民进党先是跳出来说这是 "统战手段",转头自己搞纪念活动,连 "抗日战争" 四个字都绕着走,课本里的相关内容删得只剩几行字,生怕年轻人知道当年两岸一起抗过日。 国民党更有意思,高层开了好几晚的会,愣是没拿出个准话,有人觉得该认下这份历史荣耀,有人又怕触了岛内的敏感神经,最后索性装没看见。 这种犹豫,跟他们当年在正面战场的血性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其实民间早就有人在做这些事了,山西有个叫李若冰的志愿者,十年跑了六千多公里,给一百四十多个老兵建档案,管他是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只要跟鬼子拼过命,就一笔一笔记下来。 滁州学院的几个退役学生更实在,扛着相机走遍皖东,给杨文齐这样的百岁老兵拍视频,说要赶在他们走之前,把这些活历史存进博物馆。 国家也没闲着,教育部和文物局弄了套 "大思政课",让学生对着抗战文物学历史。 湖北、山东的志愿者还在山里找老兵,送点米油,听他们讲当年的事。 前两年湖南修南岳忠烈祠,两岸人一起动手,把国共将士的名字都刻上去,这才是对历史该有的态度。 有人拿 2015 年的阅兵比,说那会儿老兵还坐车受阅,现在改了观礼,是不是不重视了?这话就外行了。 十年过去,这些老人连走路都得人扶,哪经得起列队?改观礼是心疼他们。 就像 92 岁的符隆前老兵,当年说 "祖国没忘我们",现在能安安稳稳坐在观礼台,看如今的军队多威风,心里肯定更熨帖。 巧的是,今年还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1945 年台湾能从日本人手里回来,全靠抗战胜利。把这两件事搁一块儿,等于告诉所有人:两岸从来是一家子,这历史谁也改不了。 说到底,老兵往观礼台上一站,比什么都有分量。他们身上的枪疤、手里磨白的老照片,都是铁证。 当年能跟共产党的队伍一起打鬼子,现在两岸人也该明白,要过好日子,还得自家人齐心。 那些想把历史切开的,看看这些老兵,再想想那些埋在战场的英魂,怕是也该臊得慌。 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观礼,这事办得敞亮,他们在淞沪、台儿庄抛过头颅,是全民族抗战的见证者。 民进党跳出来反对,还威胁停老兵俸禄,真小家子气。历史摆在那,国共曾并肩抗敌,这点谁也抹不掉。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