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来的一个食盒,结果食盒里竟然一点东西都没有,阿鲁特氏苦笑着,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75年初,正值严冬,紫禁城内寒气逼人,北风从宫墙缝隙钻入储秀宫,窗棂上结满冰霜,这里曾经住着清朝的中宫皇后,如今却成了一座隔绝声音和温度的冷宫。   阿鲁特氏坐在床榻上,披着多层衣物,脸色苍白,嘴唇干裂,她已经四天未进一口水饭,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血气,连睁眼都显得费力。   宫女不敢靠近,太监不敢传话,整座宫殿仿佛与世隔绝,宫人都明白,这位皇后已被弃置。   她原本是大清皇后,三年前亲迎入宫,册封为中宫之主,阿鲁特氏出身镶黄旗,父亲崇绮是同治朝的状元,仕途清正,学识渊博。   选秀那年,十九岁的她被选入皇宫,站在慈安太后面前时,举止端庄,不卑不亢,她识大体,守礼法,说话不多,却句句合规。   同治皇帝对她颇为欣赏,婚后常伴她读书写字,感情稳定,那段时间,她每日梳整得体,按时向两宫太后请安,不惹事也不张扬。   但慈禧太后始终对她不满意,她不爱说话,不懂讨好,性情清冷,慈禧更喜欢慧妃,那是她钦点的入宫人选,容貌秀丽,言语得体,处处顺她心意,自皇后进宫起,慈禧便冷淡以待。   有时候看戏,她故意安排皇后坐前排,又让人演些俗戏,观察她反应,阿鲁特氏面色不变,只在掌声响起时轻轻拭袖,不置一言,慈禧见了更不高兴。   后来皇帝生病,身子渐虚,宫中气氛愈发压抑,阿鲁特氏始终守在病榻前,为他喂药,替他擦拭额上的汗水。   她从未大声哭过,只是眼圈红肿,脸色发白,皇帝昏迷时,她跪在床前整夜不动,太监来报说慈禧要见她,她也只是轻轻点头,让人回复自己正在侍疾,未便离开。   不久后,同治皇帝去世,年仅十九岁,阿鲁特氏的身份本应随之变为太后,受朝廷尊崇,但慈禧没有让她参与丧仪,也未给她太后的名号。   她连皇帝的灵前都不能守,连身披白麻的机会都没有,宫中下旨,由慈禧和慈安继续辅政,立载湉为新皇帝,阿鲁特氏被封为“嘉顺皇后”,名义上是尊号,实则无实权,不再有宫务之责。   她被安排搬进储秀宫,宫门一关,便再无出入自由,她每日整理衣冠,默坐等消息,没人答话,第一天,她试图传纸条给父亲,被守门的太监拦下。   第二天,她朝宫门跪拜,磕头至膝盖血流,门依旧紧闭,第三天,饭水全无,宫规规定,皇后每日三餐两茶,如今突然断绝,意图再明显不过。   她靠在墙角,气息渐弱,白天时她曾想写字,又怕引人查拿,便将心事藏在袖中,到了第四天深夜,门外传来轻响,一只食盒被悄悄放在门边。   她费力地爬过去,打开盖子,里面空无一物,她怔住,手指在盒缘上滑过片刻,然后轻轻合上盒盖,她知道这是谁送来的,这是她父亲的答复。   崇绮是翰林出身,一生谨慎,为官清廉,他知道女儿的处境,也知道若直接送饭或信,便可能株连全家,送空盒,已是极限,他不说话,不写字,只留下一个盒子,让女儿自己决定。   第二天清晨,她洗净脸面,换上干净衣服,把长发梳好,她烧水煮药,用瓷碗盛着,坐在屋中慢慢喝下。   没有人劝阻,也没有人围观,数小时后,宫女打开房门,只见她斜靠在墙边,神情安静,面色苍白,唇角有一丝血迹,眼睛已经闭上,手中仍握着那只空盒。   宫中发讣告称:“嘉顺皇后旧疾复发,药石无效,薨。”没有举哀,没有谥号,也没有国礼,她被草草送葬于惠陵,规格远不如先例。   清史稿中留下六字:“悲伤致疾而薨。”再无其他记载,多年后,宫人清理储秀宫旧物时,在角落发现那只木盒,盒底刻着“女儿”二字。   没有人再提起她的名字,她曾是中宫之主,是清帝之妻,是年轻的皇后,最后,独自坐在寂静的冷宫,用一碗毒药为自己送终,她没有遗书,没有控诉,只留下一个空盒子,作为这个时代的回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孝哲毅皇后